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重點考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自學考試的重要科目之一,為了幫助各位考生複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考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學習。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社會改革的實質和作用

  社會改革是在一定社會制度下,為了解決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某些部分或環節,使該社會制度得到持續存在與發展或自我完善,而對社會體制進行的改善與革新。

  革命與改革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首先,社會革命是人類社會的根本質變,用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落後的社會制度;社會改革則是同一社會制度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不改變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

  其次,社會革命是由被統治階級發動的,目的是****反動統治階級的***,建立新的革命階級的政權;社會改革是由統治階級或統治階級內部的某種社會勢力、集團發動的,目的是維護階級的統治地位。

  再次,從歷史上看,社會革命往往要通過***的形式;社會改革雖然也要付出代價,甚至流血犧牲,但一般不需要採取武裝鬥爭和暴力衝突的形式。

  社會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改革可以鞏固新生的社會制度或使原有的社會制度持續存在並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社會改革為新社會制度的誕生作量變和部分質變的準備。

  第三,在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變更。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既是對改革及其發展要求的反映,又為改革開拓道路,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總之,改革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通過對不合理的社會體制的改善與革新,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有某種程度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點:社會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會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會改革不僅僅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於有史以來的各種社會制度中。中國古代史上,戰國時代秦國的商鞅變法,導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國家的建立;唐朝前期的改革帶來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達到了極盛時期。

  社會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與階級社會的改革相比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主動的、自覺的, 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是被動的、自發的,統治階級往往是在被統治階級強烈反抗的條件下,不得已而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進行某些調整的。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有群眾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範圍內,使各種矛盾不斷地得到解決;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的改革,只能暫時緩和社會的矛盾,但不能在舊社會制度本身的範圍內最後解決它的固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