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闡述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那麼你對生態文明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生態文明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生態文明的簡介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的深度闡述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幹,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絡,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佔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汙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係。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生態文明的政策解析

  報告的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瞭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課題研究分析

  在遙遠的歐洲,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的概念關係到每一個人,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種新方式生活。”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主要依賴增加投資和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費,同時也讓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實際上,黨和政府也意識到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築、綠色施工,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礦業,推廣綠色消費模式,推行政府綠色採購……“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並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並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

  環保、資源節約、迴圈經濟等概念在報告中被納入“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一併成為五大建設主題,而且在整個報告中被列為第八部分單獨進行闡述。這在過去的報告中是從來沒有過的。細節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兩條首次出現在報告中,凸顯出政府對這兩部分的重視。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該檔案是自黨的報告重點提及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後,中央全面專題部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個檔案,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高度進一步凸顯。

生態文明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