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城市生態城市的特點

  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複合生態系統,那麼你對生態城市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生態城市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生態城市的簡介

  生態城市,也稱生態城***英文:Eco-City***,是一種趨向儘可能降低對於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儘可能降低廢熱、二氧化碳、甲烷與廢水的排放的城市。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經出現,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關於生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科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有識之士,陸續提出了人類文明的低碳生態發展方向。使得城市發展的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毫無疑問,轉型的方向就是發展生態城市。”2012年11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領導總經濟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在論壇期間表示,中國城市轉型已頗為緊迫。

  “生態城最重要的標誌就是100%的建築都應該達到綠色建築的標準,中國近幾年要建50個生態城市,遠期上百個,它們作為綠色建築的搖籃和基地將會發揮巨大的地區性示範作用,從質和量上保證綠色建築整體實現飛躍性發展。”在2011年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大型公共建築綠色節能減排高峰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如此表示。

  生態城市的特點

  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和結構合理、關係協調七個特點。

  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僅所映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迴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在人與人關係上。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乃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高效性 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工業城市“高能耗”、“非迴圈”的執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優化配置,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物流暢通有序、住處快流便捷,廢棄物迴圈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通過共生關係

  持續性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兼顧不同時期、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人及後代人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繁榮”,保證城市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效益,不僅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重視對人類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區域性 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的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個區域概念,是建立在區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互相聯絡、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的網路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要領就是全球概念。

  結構合理 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綠地系統,完整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係協調 關係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

  前蘇聯生態學家***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資訊高效利用,生態良性迴圈。

  從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複合生態系統。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係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裡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資訊流的快速便捷;關係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係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迴圈的城市。

  “生態城市”作為對傳統的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化運動的反思、揚棄,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與協調,是人類自覺克服“城市病”、從灰色文明走向綠色文明的偉大創新。它在本質上適應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標誌著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增長模式向經濟、社會、生態有機融合的複合發展模式的轉變。它體現了城市發展理念中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理性的人本主義的轉變,反映出城市發展在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發展不僅僅追求物質形態的發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進步,即更加註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絡。

  “生態城市”與普通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生態城市中的“生態”,已不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的、整體的概念,蘊涵社會、經濟、自然的複合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所講的純自然生態,而已成為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的載體。

  生態城市中“生態”兩個字實際上就包含了生態產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態城市建設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生態城市建設內容涵蓋了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護與建設、生態產業的發展***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化等方面,涉及各部門各行業;這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因此在本質上,生態城市建設是在區域水平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平臺和切入點。生態城市建設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是全民參運動,通過生態城市建設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態城市發展的目標

  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系統的和諧三方面的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能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2012年9月2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規劃師唐凱在天津說,目前我國各地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很高,有兩百多個城市或者區都先後提出了低碳城市、綠色城市等口號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但總體而言,緊湊、低碳、經濟、和諧,應該是我國今後生態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

生態城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