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讓學生掌握紮實、完整的專業理論基礎,又不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應用能力的問題,由此出現了顧此失彼、實際效果差的局面,從而導致了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了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並由此分析了目前計算機專業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改革教學體系與課程設定,開展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實用型人才;教學改革;校企合作

        論文正文

計算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尤其是網路應用的普及,電腦科學與技術及其應用在我國有了很大的發展,計算機專業的教育也得到了發展。但現狀是大部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缺乏實際應用開發設計能力,不能很好地將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中。計算機專業就業市場上一方面是企業急需大量的人才,卻難以選擇到滿意的求職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要,就業率持續走低。在計算機日益普及的今天,資訊化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機人才,高校如何根據資訊化社會的發展及時調整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向及教學方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計算機類人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

  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是由社會發展大環境決定的,我國的國家資訊化程序已經並將繼續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產生重要的影響。

  隨著我國資訊化程序的深入,計算機專業的就業領域也逐漸擴大,畢業生可在科研、教育、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等單位或部門從事計算機教學、軟體開發與維護、資訊系統建設與維護、計算機相關技術諮詢與監理等工作,可從事的職業崗位包括軟硬體開發工程師、軟體測試工程師、技術支援工程師、資訊工程監理工程師、網路整合工程師、系統管理員等專業技術崗位。除此之外,許多非計算機行業的企事業單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計算機專業相關技術的計算機專業工程師。然而,就業選擇面如此之廣的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卻面臨著就業的難題。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事業單位有很大的生存壓力,一方面企業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場的競爭能力;而一方面企業要縮減開支,降低其運營成本。在現在的就業形勢和企業競爭條件下,市場出現了某種“供大於求”的現象。因此,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中不同部門的負責人對應聘者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資源主管認為畢業生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分別是:程式設計實踐能力、作業系統、資料庫,而IT 專案主管認為畢業生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則分別是:程式設計實踐能力、資料結構、演算法知識,此外依次需要具備資料庫、軟體工程和作業系統。分別有87.9%的人力資源主管和81.7%的IT 專案主管在招聘員工時會看重應聘者的實踐經驗。不少企業會參看畢業生是否參加過專案或實習,以及是否擔任過學生幹部等條件。57.7%的IT 專案主管表示,會先安排新員工直接進入工作,然後在實踐當中根據需要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
 

  二、計算機專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過剩,而是供需結構性失衡。近年來,雖然國內外高校和學術團體都在積極探索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但由於受美國“91 教學計劃”和本專業理論體系的影響,制訂的專業教學計劃仍然不能脫離原課程體系的框架,既要兼顧學生具有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又要強調培養學生較好的實踐能力,一些理論深、難度大的課程在教學計劃中仍佔有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難以全面進入教學計劃。

  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讓學生掌握紮實、完整的專業理論基礎,又不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應用能力的問題,由此出現了顧此失彼、實際效果差的局面,從而導致了一方面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無論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論的發展,還是在實際辦學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基本的實驗方式、方法與應用技能,對專業學生應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技術開發、應用能力。

  當前,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人才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按照過去對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認識,電腦科學與技術學科是關於演算法的學問,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開展演算法研究與應用的能力。這是一種以專業學術發展和研究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在此模式下,學校重視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輕視應用技能的強化培養,培養的人才偏重於學科型、學術型,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計算機開發、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應用不熟、經驗不足、缺乏對現實事物的抽象能力。

  資訊化社會需要的是以職業化為導向的培養模式,要求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企業要求招聘的畢業生經過短時間的崗前培訓就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對於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有專案開發的經驗、專業基礎比較好,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或方法來解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綜合分析,造成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

  1. 專業定位與社會發展脫節。

  高等教育在電腦科學理論研究與知識推廣方面有比較好的優勢,但對於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卻有些單一。

  2. 教學方法與內容陳舊。

  目前大多數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設定仍然沿照多年前的專業設定方案,未能與電腦科學的發展與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同步前進。

  3. 實習實踐環節缺乏。

  大多數院校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作為實習實踐的環節,這些實踐環節存在著學科片面性、與企業應用脫鉤、缺乏系統的、全面的、充分的實習實踐環節。

  4. 師資建設滯後。

  教學一線的教師多屬於理論型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從事應用專案的開發科研工作,缺少實踐應用經驗,無法在計算機應用上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建議。
 

  三、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為促進我國資訊化程序的發展,為提高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需要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結合筆者在軟體公司工作數年,以及在高校從事一線教學的相關經驗提出幾點改革建議:

  1. 轉變教學觀念,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目前,多數院校以培養理論型、研究型的計算機人才為目的,這種培養理念符合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發展初期的需要,在當時的條件下,計算機技術處於理論研究與推廣階段,發展趨勢緩慢,理論研究有助於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已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員,企業需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能很快進入工作崗位的、動手能力強的畢業生,而院校培養的依然是大量理論型、研究型計算機人才,因在培養過程中缺乏過硬的實踐實習環節,導致他們在實踐動手能力上還很欠缺,已經不能適應資訊化社會對計算機人才的需要,院校應拋棄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會的發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密切結合社會的發展動態,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2. 改革教學體系與課程設定。

  教學體系設計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學生掌握電腦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專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協調發展。

  院校在把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應根據社會需求的應用方向設定不同的計算機應用教學方向,如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技術、軟體開發、軟體工程、嵌入式技術等;在課程設定上,應密切結合應用方向選擇教學課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棄;將教學課程劃分為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對於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須有相應的課程設計環節,課程設計內容應與時俱進,緊跟企業應用的需要,結合課程的要點,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後立刻進入實踐環節,使其在瞭解課程應用方向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程精髓。

  3. 開展校企合作,建設以專案為主導的實踐實習基地。

  專業課程的學習及其課程設計旨在讓學生對該門專業課程有一個深入的瞭解,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應用能力。在企業應用中,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專業課程的理論及其應用知識。實踐出真知,為了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可以嘗試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以專案為主導的實踐實習基地。開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學生送入企業中實習,觀摩、學習、參與企業的生產環節,這可以讓學生更早地與企業接觸,深入瞭解企業對計算機應用的需求,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對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掌握業界內計算機最新的發展趨勢;建立以專案為主導的實踐實習基地,可以讓學生有參與專案開發實踐的機會,併力爭使學生們參與一個或多個企業實際應用專案的開發過程,從專案需求定義、專案設計、專案開發、專案測試執行到專案維護。經過這個過程的學習與鍛鍊,同學們能將理論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能力應用結合起來,一方面加深了同學們對計算機專業應用的瞭解,增加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性,另一方面,企業應用專案有一定的複雜度、時間限制,對同學們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在有壓力的驅動下鍛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鍛鍊了同學們與他人溝通協作的團隊精神。

  4. 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教學模式對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不僅具有理論教學的能力,而且還應具有專案設計開發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具備相關實際應用開發經驗,在教授理論課程時,能夠深入把握課程的要點,並結合具體應用例項進行講解,在教授實踐實習課程時,能將應用專案的問題分析得很透徹,條理清晰,便於同學們理解與掌握理論與實踐知識,而且能夠在學生專業技術上、就業上給予積極的支援與幫助,同時也樹立了應用型人才的一個榜樣。學校在建設雙師型隊伍過程中,可靈活採取多種形式,可鼓勵與支援理論型專業課教師參與企業專案的應用開發,使教師得到應用能力實踐與提高的機會,也可招聘在一線的開發應用人員到院校從事實踐實習型課程的教學工作。

  計算機專業是一個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使培養的學生能很快進入工作崗位,就需要提高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院校需要改變原有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改革教學體系與課程設計,積極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實習基地,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