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2016年世界上最長的超大斷面曲線管幕隧道——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12月28日貫通,中國又有新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啦!

  

  港珠澳大橋***英語: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葡萄牙語:Ponte Hong Kong-Zhuhai-Macau***是中國的一座跨海大橋,連線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全長為49.968公里,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約6.75公里,橋樑長約29公里 。1983年,香港的建築師胡應湘最早提出了建造港珠澳大橋想法;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6年6月29日,主體橋樑成功合攏;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正式貫通;預計2017年年底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在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重要戰略意義,是中國從橋樑大國走向橋樑強國的里程碑之作 。截止2016年10月7日已完成的海底沉管***包括7日安裝的E33***有29個,一共有33個海底沉管。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2016年12月28日貫通。

  工程概況

  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地區環線的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關鍵性工程,將形成連線珠江東西兩岸的新的公路運輸通道。[5] 港珠澳大橋屬於G94珠三角環線高速的一部分, 設計時速每小時100公里。工程路線起自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接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珠海連線線,止於珠海洪灣,路線總長為55公里。

  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橋的形式連線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的起點是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後分成Y字形,一端連線珠海,一端連線澳門。整座大橋將按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

  港珠澳大橋往珠海方向通過隧道穿越拱北建成區域,最先將與規劃建設中的京港澳高速廣珠西線相連,再通過延長線接駁,將與珠海境內現有的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規劃建設中的機場高速、高欄港高速等一系列幹道連通,直貫整個珠江西岸地區乃至泛珠三角區域。

  港珠澳大橋全長為49.968公里,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達35.578公里。海中橋隧主體工程及珠海接線將按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每小時100公里。整個大橋造價超過720億元人民幣,由中央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資興建,計劃收費50年。

  對於最多人關心的通行費,根據工可報告對收費預測,其中有兩個方案中私家車收費為150元,但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對外稱,按最新融資安排,三地政府有共識希望儘量調低過橋的收費。如私家車每程估計收100元人民幣,貨車為200元,甚至更低。相關部門強調,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還有若干年,最終的收費標準根據規定在收費通車前3個月才確定並公佈。

  內地大橋一般使用壽命都是五六十年,杭州灣大橋主體工程提高到100年,而根據香港的標準,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120年,也就是在120年之內能夠完全滿足使用功能,可以放心使用,沒有計劃之外的大修。

  核心工程

  橋隧土建

  港珠澳大橋主橋自珠海拱北對開的珠澳口岸人工島伸展至粵港分界線,全長29.6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的橋隧結合方案,其中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段約6.7公里採用隧道方案,其餘路段約22.9公里採用橋樑方案。為實現橋隧轉換和設定通風井,主體工程隧道兩端各設定一個海中人工島。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專家介紹,人工島和隧道設計施工要解決一系列世界級難題,比如島隧要怎樣無縫接合,長達6.7公里的超長隧道里要如何通風、保證安全,複雜海洋條件下,預製的沉管要怎麼浮運和沉放。為此,國家交通運輸部組織的“港珠澳大橋跨海叢集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專案已正式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並有41位中外橋樑、隧道專家被聘為港珠澳大橋技術專家組成員。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國內第一例、世界第二例先鋪法施工的外海沉管隧道工程,規模大、工藝新、難度高,首節沉管的成功安裝實現了核心工藝和施工組織方法自主研發、自主創新。首節***E1***沉管長112.5米,寬37.95米,高11.4米,吃水深度約為11.3米,總重量為47000噸。沉管隧道首次“海底之吻”共分為三步:管節出塢、管節浮運和管節安裝。

  在施工澆築中的西島隧道現澆暗埋段CW1頂部是迄今為止大橋混凝土澆築施工中難度最大的一次。作為橋隧轉換關鍵環節,這一段既是隧道,也是將來西島地面建築的基礎部分,因此施工質量要求高。首先,現澆隧道與沉管對接端頭截面近400平方米,要求施工精確,誤差控制在5毫米內;其次是高大模板施工,模板高11米,牆厚1.5米,巨型模板支立要靠吊塔來實現,技術要求高,難度非常大。同時,為保證整體性,本次側牆與頂部必須一次性澆築成型,工藝方面的要求更高。

  人工填島

  位於珠海拱北灣南側的珠澳口岸人工島,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與珠海、澳門兩地的銜接中心。大橋2017年年底建成後,珠海、澳門兩地的口岸均設在這座工程總投資約23億元人民幣的人工填海築成的“人工島”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工程包括幾大部分,即人工島護岸、陸域形成、地基處理及海巡交通船碼頭等。工程填海面積208.87萬平方米,護岸長6079.344米。專案完成後,形成的陸域標高為+4.8米,可抵禦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人工島將成為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並設定觀景平臺供遊客觀景攬勝。

  由於填海工程前一階段水面標誌物不多,市民對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建設缺乏感觀認識,感覺不到海底發生的變化。施工人員介紹,從2010年8月4日起,人工島浮出水面後,將一天天“長大”。隨著堤心拋石成功丟擲水面,標誌著工程重要節點完成,將形成整個護岸初步輪廓,工程也從水下施工逐漸轉上水面,形成海上施工掩護,為人工島內回填砂階段施工創造條件。人工島工程自2009年12月動工,總工期為96個月,計劃2017年年底竣工。

  建設意義

  港珠澳大橋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作為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專案,港珠澳大橋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港珠澳大橋將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經濟區,快速通道的建成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

  大橋造價超過72 0億元,由中央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資興建,全長49.968公里,其中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達35.578公里,相當於9座深圳灣公路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多小時。

  港珠澳大橋專案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2009年12月15日在珠海動工,2016年3月30日隨著最後一片重達1950噸鋼箱梁的成功吊裝,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非通航孔橋箱梁吊裝30日全部完成,通航孔橋大節段鋼箱梁吊裝預計於8月底完成。屆時,港珠澳大橋橋樑將全面合龍。 2017年年底工程全部完成後,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半小時,粵港澳三地將緊密連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