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最大份炒飯意義何在

  10月23日,揚州古城2500歲生日。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揚州市烹飪協會聯合承辦了“最大份炒飯吉尼斯世界紀錄挑戰賽”,300人共同炒制一份達4192公斤的炒飯。可笑的是,二百五還沒做成,吉尼斯世界紀錄大中華區市場總監楊麗娜表示:因為違背了不得浪費規定,這個吉尼斯挑戰無效。這最大份炒飯,意義何在?

  從華麗麗的開場到亂糟糟的收尾,特別是從美食到豬食,不和諧的場景充滿“衝突”效果,讓人錯愕不已,自然引發了“浪費糧食”、“作秀”、“處理不當”的集體質疑。

  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浪費一粒糧食也是浪費,何況150公斤炒飯,該有多少糧食被糟蹋?除去被當做豬食之外的炒飯,據說剩餘的被送到有關企業和學校給職工和學生食用。問題是,露天作業,人來人往,能否保持衛生?長時間暴露,多環節運送,還能否保證質量?相關職工和學生未必敢於食用,即便不怕吃壞肚子,此舉也不可取。

  去年3月,中辦、國辦聯合發文要求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提出“節約一粒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截至2014年底,我國還有貧困人口7017萬人。無論踐行中央精神,還是設身處地慮及貧困人口,都斷無浪費之理由。

  揚州炒飯是炒出來的,揚州炒飯的名氣卻不是炒出來的。其名氣,是一代代藝人精心“烹製”出來的,是獨特而富有意蘊的文化品質“烘托”出來的,更是靠消費者口耳相傳禮讚出來的。究其因,揚州炒飯打動了食客的味蕾,感化了消費者的胃口。而如今,揚州炒飯總動員,目標即是世界“最大份炒飯”,取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主辦方已如願以償,但給世人留下了浮誇與炒作的不良觀感。盲目炒作,即便爆得大名,但屬於醜名;即便一時得利,卻遺患重重。

  火候過猛的炒作,最容易炒糊;缺乏節制的炒作,必然適得其反。如今,美名遠揚的揚州炒飯,已經蒙羞,這鍋碩大無朋的炒飯,散發的不是美味,而是惡趣味。

  毫無底線炒作,處心積慮譁眾,為的是什麼?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吉尼斯世界紀錄究竟是什麼玩意呢?新華社曾調查發現,人們印象中的“吉尼斯”紀錄和“基尼斯”紀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記者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官網客服交流後得知,“大世界基尼斯,申報的是中國之最,不是世界紀錄”。也就是說,“吉尼斯”和“基尼斯”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既然如此,何必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退一萬步來說,即便“吉尼斯”紀錄和“基尼斯”紀錄是一碼事,靠人海戰術拼出來的紀錄,靠財力物力堆出的記錄,靠***求出來的記錄,究竟有何意義?

  遺憾的是,類似最大炒飯的病態記錄並不少。從最大皮鞋到最大蛋糕,從最大火鍋到最大炒飯,從最多人打太極到最多人拔河,累人積物式的記錄層出不窮,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煞是熱鬧。荒誕不經的策劃背後,是浮躁不堪的價值錯亂;嗜痂為美的招搖背後,是急功近利的畸形思維。

  這些行為,如果只是單純的民間力量主導,倒也不太可怕。畢竟破紀錄的背後有明顯的利益驅動,比如商業營銷,再比如通過製造“吸睛效應”,以達到廣告效果。怕就怕政府部門介入,甚至全程主導,這就有點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感覺了。一方面暴露出拿公共財政不當回事的浪費心態,另一方面也自證權力沒有關進籠子裡的失控狀態。

  拼人數拼不來人氣,拼場面拼不來臉面。以最大揚州炒飯為例,與其貪大,不如在質量上繼續下功夫;與其博眼球,不如在走心上花時間。酒香不怕巷子深,質量過硬,還怕美名不遠揚?噱頭終究只是小兒科,沒有技術含量,畢竟行之不遠。最重要的是,要面子更要裡子,強筋健骨遠勝過花拳繡腿。

  除此之外,還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嚴格規範“最大XX”的報批機制,對華而不實的“最大XX”應建立嚴格的審批機制,尤其對政府參與的“最大XX”,更需嚴格監管。關口前置,監督發力,最大程度束緊口袋,不讓那些扭曲的“最大XX”有拋頭露臉的機會。二是吉尼斯世界紀錄也應該健全評選規則,對那麼毫無意義的記錄是不是應拒之門外?

  最新訊息顯示,吉尼斯世界紀錄官微宣佈:揚州“最大份炒飯”吉尼斯世界紀錄挑戰無效。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大份揚州炒飯”已被取消吉尼斯世界紀錄,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