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市場分析機遇

  茶葉作為我國最具特色的農產品,茶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茶葉市場又有哪些機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網際網路+茶葉 產業投資機遇分析

  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從網際網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逐步加深加快,我國網際網路已經從消費網際網路逐步邁向產業網際網路。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農產品之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中國茶葉市場,實體市場和店鋪仍然是最主要的批發銷售渠道,市場價格和產品標準模糊則是阻礙整個茶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絆腳石。

  茶葉作為我國最具特色的農產品,茶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我國茶葉內銷市場,可以發現連鎖門店仍是主要銷售渠道,茶葉市場價格和產品標準模糊不清,茶行業整體毛利較高。但隨著經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人們的消費習慣已逐漸發生轉變,從線下轉至線上,價格透明化成為趨勢,電子商務已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實體店面和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給茶葉企業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茶葉企業正逐步主動或被動地“觸網”,經過近年的探索,“網際網路+茶葉”行業的發展呈現出新的亮點。

  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誕生及發展為中國茶行業帶來了最大的歷史機遇。網際網路開放連結、資訊篩選、過濾以及放大的功能使得品牌傳播成本大幅降低,資訊互動性也更有利於消費者及個性化產品精準定位,最大限度發揮網際網路的發現功能。茶行業必將隨著網際網路+這股歷史巨浪得到新生並獲得巨大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飲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積累了深厚的消費基礎,但現在我國在世界範圍內還不是“飲茶大國”,還有很多國人不經常飲茶。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不完全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年人均茶葉消費量大概為1千克左右,總消費量約130萬噸。城市居民人均年茶葉消費量大概在1.75千克左右,2013年消費量大概在125萬噸。從FAO資料的增長速度看,2001年至今年均增長率8%,其中2004、2006與2007年增長速度最快,2008到2013年增長速度開始平緩下降,基本穩定在5%左右。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對健康、社交、傳統文化等的追求,結合對消費者消費習慣和偏好的分析,參照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的調研結論及國際茶葉委員會ITC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資料,我們保守預計,我國茶葉消費量未來一段時間仍有每年3-5%的增長空間,我國的茶葉消費市場蘊涵著無限商機。

  就目前國內茶葉市場的現狀而言,傳統茶企領域均是以單一茶葉品種樹立品牌,不但侷限了消費者的選擇,造成品牌浪費,對於茶葉品種行情,也是一種極大的限制。此外,質量標準普及率不高,品質參差不齊,也嚴重影響了茶葉的出口內銷。尤其在出口方面,自2013年開始,歐盟加大蒽醌殘留的檢測力度,至2016年,歐盟討論制定新標準限制高氯酸鹽的含量,都對我國茶葉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茶葉行業發展面臨挑戰,但同時也點出了企業發展需要規避的風險點,指明瞭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渝川藏品交易中心精準定位消費者需求,剖析茶葉行業發展機遇及桎梏,打造茶葉行業新產業鏈,致力於成為茶葉行業成長壯大的孵化器,突破滯礙邁向全球的跳板平臺。

  我國作為茶葉產銷大國,飲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更多國人開始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茶葉以及茶葉飲料已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消費群體擴大的同時,對於其他飲料的替代作用也在逐步增強。同時伴隨茶葉相關新產品的研發,保健茶、花草茶等產品可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消費群體需求,茶葉消費群體正在逐步突破傳統年齡限制。

  “網際網路+”大潮的到來,為中國茶業送來了“東風”。作為一個網際網路運用者與質量把關者,通過網際網路+茶葉,擴大飲用茶葉的人群,推動了消費市場的需求,加快了茶文化的普及,全面釋放了茶產業、茶文化的發展潛力巨大。

  :普洱茶如何抓住品質化消費時代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速,中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增長顯著,不僅使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提高,也加速了中國消費者日益成熟,對於高品質產品的訴求不斷提高。2015年底的調查資料顯示,接近半數47%受訪者表示將在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相關產品上消費更多。我們有理由相信,從現在到未來的5~10年中,中國將會開始發生新一輪品質化消費變革,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將成為“新常態”。

  普洱茶消費觀向理性化、品質化的轉變

  在“自然、健康、綠色”成為消費時尚的今天,普洱茶消費者也變得更加理性,消費觀正在逐步向精品化、品質化消費轉變,具體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不盲目追求年份、山頭、純料等概念:

  普洱茶的收藏向來講究山頭,原本名山標籤是茶品質的保障,然而如今名山茶不僅價格昂貴離奇,由於人們的追捧和過度採摘,其品質也已名不副實;其次出現大量的仿冒著名山頭的茶葉,使消費者迷茫,市場陷入混亂。而年份、純料等概念的炒作更是滋生了一大批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家,仔細想想年份茶和所謂的古樹純料其產量庫存本就有限,能高價買到貨真價實的已屬不易,更何況那些市場上大量流通的低價老茶和古樹純料茶呢。

  2、不迷信故事、不貪便宜買9塊9包郵班章,更相信口碑和品牌:

  早幾年關於普洱茶的故事滿天飛,普洱茶的價格也是天差地別,上有幾百萬一餅的老茶下有9塊9包郵老班章,市場一片亂象,而今天相信大家不會再去相信某寶上那些9.9包郵老班章了吧。相比起低價的吸引,如今消費者更願意相信口碑和品牌,對普洱茶價值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願意為價值買單,理性消費。

  普洱茶行業的品質化之路

  普洱茶進入大眾視野不過十餘年,從最初無人問津的茶葉品種成長成為現在備受歡迎的“可以喝的古董”,其發展速度令人驚歎。在普洱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攀升的同時,其發展在近些年也的確經歷了不少波折。在經歷了2007年的價格大崩盤之後,普洱茶市場經過幾年的調整,於2012年左右又開啟了一個價格飛漲的時期,古樹茶倍受追捧,普洱茶品牌呈井噴式增長,爆發了新一輪的炒作熱潮;直到2014年下半年市場逐漸迴歸理性,進入調整期,以春茶發酵的熟茶為代表的精品熟茶崛起成為市場新寵。普洱茶行業的發展之路可謂大起大落,但整體還是一個逐漸趨於理性化,去偽存精的過程。

  品牌機遇在於持續提供高品質茶品

  普洱茶消費群體正在不斷擴大,企業如何能夠把握好發展良機,將迎來進一步的跨步和壯大,緊跟市場動態,持續提供高品質茶品,這樣才能抓住機遇和贏得消費者。市場上做得比較好的茶企比如潤元昌,無論是春茶發酵的熟茶還是陳皮普洱都緊緊抓住市場熱點,從去年的熟茶崛起到柑普茶熱潮,潤元昌持續推出精品產品,像大美之春、陳皮普洱這些都已成為市場熱議的產品。在普洱茶全面品質化消費時代,茶企想要獲得發展就必須滿足消費者更加理性化、品質化的消費觀,只有持續不斷的高品質產品才是抓住消費者的唯一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