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企業計劃管理企業計劃管理的方法

  企業計劃管理是指導工業企業計劃期生產活動的綱領性方案,是企業生產管理的主要依據。那麼你對企業計劃管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企業計劃管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企業計劃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一項經營活動只要有了“計劃書”,就說明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執行前經過了科學預測、全面分析、系統籌劃,以及對計劃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從而確保了企業經營活動結果是可預測、可控制的。反之,沒有計劃書其經營活動必然是盲目的、盲動的,其經營活動的結果也將是不可預測的、不可控制的,那麼這個企業的經營班子也必然是失敗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企業任何一項經營活動都不允許處於盲目的、盲動的狀態,其經營效果必須處於可控狀態下。換言之,計劃是企業經營決策者意志和理念的具體體現。因此,計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礎,經營決策者為實現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必須要不斷的夯實和鞏固這個基礎,不斷提高計劃的科學性。

  企業計劃管理的本質

  就計劃本身而言,按照企業經營活動的特性劃分,類別繁多,主要存在以下個性差異:計劃內容不同,操作方法不同,所涉及的執行人不同,計劃結果的考核方法也不同,但是各類計劃還具備一個共有的特性,即計劃的普遍性:計劃的編制、稽核、執行和考核的過程是統一的,對“統一過程”的管理稱為“計劃管理”。

  計劃管理本質上屬於控制類管理,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控制,這種控制首先是企業自身的控制,其次才是同級監察、審計部門的控制和上級職能部門的控制。企業自身的控制是計劃管理的責任主體,對經營結果負責;同級審計部門和上級職能部門的控制是計劃管理的監督主體,對經營活動的質量負責。計劃管理責任主體的控制物件是計劃執行體系的效率和計劃實施過程的有效性;計劃管理監督主體的控制物件是計劃實施全過程的規範化、程式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程度,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企業計劃管理的三階段

  計劃管理按其特性定位,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事前、事中、事後”管理。

  “事前”管理

  主要是對“計劃”的稽核。企業依據各項基礎性條件,編制各項、各類企業經營活動計劃書,對計劃書的可行性、可靠性形成稽核體系,保證稽核效果,從而確保計劃的可行、可靠。稽核體系包括:資料統計、資料的無量綱化分析、歷史對比***縱向***和行業對比***橫向***、建議性結論這四個基本環節。稽核體系中,資料的無量綱化分析是關鍵環節,它能將不同型別的企業資料轉換後實現同口徑比較,資料統計環節是基礎,縱、橫向對比是手段,結論是目的。“事前”管理中的稽核體系目前企業並未全面、有效地掌握和運用,公司實施對這些環節的有效控制,能確保計劃的可行和可靠,併為計劃的“事中”管理提供操作平臺。

  “事中”管理

  主要是對“計劃”執行體系工作效率的管理。對計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偏差,首先要做到超前預測,其次是做到措施有效,對執行效果的跟蹤是 “事中”管理的主要工作,從而確保計劃執行的效率。“事中”管理的責任主體是企業自身,監察、審計部門的“事中”管理主要是對計劃執行質量的控制。

  “事後”管理

  主要是對“計劃”實施完畢後的績效考核、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彙編材料、歸檔備案。是“事後”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企業計劃管理的一般方法

  計劃管理的物件是各類單項計劃、綜合性計劃、年度計劃和周計劃等,無論何種計劃都具備“執行期”這一共同點,只是“執行期”長短的不同。因此,計劃管理必須遵循體系化原則,即對“計劃”的全過程管理實施體系化控制,按照計劃類別、專案和具體工作內容,分門別類地實施“三階段管理和圖表化管理”。

  計劃管理中,計劃的編制是基礎,審計是手段,執行是保障,考評是結論。企業要想不斷提高經營效益和效率,首先要確保計劃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計劃管理稽核體系中的四個基本環節的工作質量不斷提升,又是確保計劃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礎條件。因此,提高計劃編制的科學性、計劃稽核的獨立性、計劃執行的有效性和計劃考評的公正、合理性,是公司目前面臨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企業計劃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