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創業故事精選

  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任何國家都最具活力與挑戰性。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創業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創業故事篇1:李彥巨集

  怎樣創立百度的在回國創業前,李曾供職矽谷著名的搜尋引擎公司infoseek。在那裡,李彥巨集親歷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春風得意以及之後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慘淡。李彥巨集還將自己在美國積累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矽谷商戰》。經過大起大落,李彥巨集明白:股市上的瞬間成功,很可能是最致命的誘惑,股價的瘋狂上漲曾掩蓋了企業自身的問題,在網路股泡沫崩潰後,這些問題又給不少網路科技企業致命一擊。

  李彥巨集在1999年底回國創辦百度,那時的他幾乎默默無聞。斯時,上一輪網際網路泡沫狂熱到了極點。而懷揣120萬美金風險投資的李彥巨集,被朋友調侃為像小老闆一樣神色慌張地在北大校園裡張貼招聘廣告。招到6名員工後,李彥巨集在北大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裡開張營業。他穿梭在北大校園裡,彷彿一位鄰家大學生。李彥巨集一向尋求將美國的矽谷創業模式和自由it精神移植到中國。在百度,員工穿著隨便,沒有上班打卡的限制,上班時網上聊天和打遊戲被視為正常。李彥巨集對員工只有兩條禁令:不許帶寵物上班,不能夠在辦公室抽菸。李彥巨集嗓音醇和磁性好聽,講話既不高亢也不低沉。

  他為人溫和內斂、思維縝密,也正正因李對一些事情交代得過於瑣碎,員工們私下則戲稱之唐僧。李彥巨集確與唐僧有幾分相似。投資商曾要求李在半年內燒光120萬美元,李彥巨集卻保守地做了一年的預算。當然,這也換來了員工對李彥巨集的又一個綽號:摳門老闆。但唐僧式的保守讓李彥巨集和百度抵禦了網際網路寒流的襲擊。正如唐僧坎坷跋涉西天取經的專注一樣,即使不被人明白,李彥巨集始終對中文搜尋技術情有獨鍾,夢想做屬於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尋引擎。為了這份痴迷,他甚至砍掉了利潤豐厚的彩信業務。我們只做一件事情,這就是中文搜尋。李彥巨集說。李彥巨集喜愛古詩詞,取名百度的靈感就取自辛棄疾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在百度上市前的路演中,李彥巨集對美國聽眾把這一中國名句做了一個幽默、浪漫且形象的解釋:一個痴情的男生千百次地搜尋他的愛人。這位唐僧有敏銳的嗅覺,他注意到:google公司開始憑競價排行的商業模式迅速成長,其盈利祕笈是:憑藉技術領先而以點選量收錢,以域名登記為例,排行在前面,一個點選能夠收費5到10美元,註冊一個就收100美元。百度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主要向入口網站帶給搜尋技術服務,按照網站的訪問量分成,向入口網站收取費用。李彥巨集意識到原有模式只能是為人做嫁衣裳,他欲讓百度轉

  身,做成類似google的搜尋門戶。但此想法卻遭到董事會抵制,2001年在深圳舉行的關鍵會議上,董事們態度堅決地反對李彥巨集他們認為李的想法是瘋狂、不理智的冒險。外表溫和的李彥巨集被激怒了。應對眾口一詞,李毫不怯場,大吵大嚷,指責董事會保守和懦弱,甚至當場怒摔手機。最後,被震驚的董事們勉強同意李的冒險。

  2001年10月,百度推出全新商業模式搜尋引擎競價排行。此時,百度一天的點選量寥寥可數。李彥巨集深知:百度務必在google的陰影下學會成長。最後,百度認真研究中國文化,推出了更貼閤中國使用者使用習慣的中文搜尋。李的競價排行方法也立竿見影,競價排行帶來的銷售收入直線上升,百度2003年銷售額是2002年的5倍,並在2003年實現盈利。

  進入2005年,百度收入持續增長,在中國國內網際網路的市場佔有率為44。7%。這種高速增長的勢頭受到華爾街投資者的追捧,並最終在納斯達克引起轟動。在納斯達克引起轟動後,李彥巨集遇到新的挑戰:華爾街分析師質疑百度股價;全球五大唱片巨頭起訴百度在音樂搜尋方面侵權;網路上的***聯盟仍然不依不饒;競爭對手的擁躉也指責李彥巨集在競爭中使陰招。這時候,google的創始人佩吉和布林也開始向李彥巨集伸出橄欖枝,表達合作願望,並在百度第三次融資時購買了2。6%的百度股權。事實上,google依然具有捲土重來的強大實力,百度在納斯達克發行股票後,google還以顏色再次配股融資40億美元。在google虎視眈眈之下,李彥巨集務必帶領百度學會如何更好地應戰和成長,溫文爾雅的李一向拒絕被收購。將會繼續持續獨立發展。

  名人成功的創業故事篇2:從下崗工到產值上億的企業家

  在中江,只要說起代明生,人們都不陌生,因為他的路燈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大年初八,工人們還沒有正式上班,代明生已出現在辦公室,忙開了。

  從最初在絲綢廠打工到後來下崗,再到白手起家創業,今年48歲的代明生已是德陽中江一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的總經理。他說,當年創業最艱辛時都想放棄了,是一幫老夥計的支援讓他挺了過來。直到現在,代明生還是喜歡沒事時就泡在生產車間,“這樣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1987年,剛滿19歲的代明生來到中江縣凱江絲綢廠,當上了機修工。這個踏實肯幹的小夥子用5年時間,成長為技術科科長。

  可天有不測風雲,隨著絲綢廠破產改制,代明生下崗了。他跟幾個同事在外承包安裝燈杆,看到了市場商機,於是琢磨著自己搞生產。

  沒有技術,代明生便到江蘇丹陽一家燈杆廠打工,順便“偷師學藝”。幾個月後,他回到中江開始創業。買不起彎曲鋼管的專業裝置,他就用土辦法來試驗,最後發現用捲揚機拉彎很實用,且成本只有採用專業裝置的十分之一。

  有了產品,他們又四處找市場,最終在綿陽安縣秀水鎮賺到了第一桶金——差不多20萬元。從秀水為起點,他們拿下了周邊鄉鎮的燈杆彎臂業務,並由此一步步拓寬市場,走出省外、走向全國。

  如今,代明生的企業年產值已上億,其燈杆產業已發展到第四代。指著窗外的工地,代明生說,專案建成後,將年產整合式LED模組10萬套、一體化LED節能照明產品10萬套。

  代明生說,自己是踩著黃泥巴長大的農民,已習慣了生產車間的生活,“只要不在辦公室,不跑業務,我就到車間和工友們一起燒電焊,琢磨創新的事兒。”

  從機修工到下崗工人,再到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家,代明生已實現了“普通人的逆襲”,可他依然喜歡走進生產車間鑽研琢磨,如今公司已取得80多項專利,“在西南地區,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產品。”他說,只有在生產一線,才能把技術和產品結合起來,摸著電焊機切割機才能找到感覺,才會有發明創造、創新的衝動。

  名人成功的創業故事篇3:柳傳志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正因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向在私下裡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正因前面沒有路可走,因此選取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援: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能夠使用所裡的技術成果,員工能夠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裡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援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裡,公司裡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之後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因此能幹什麼就先幹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戶外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之後正因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留意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但是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之後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務必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之後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