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優選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我們能夠去戰勝一切,成功一定會來到我們身邊!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1:羅斯福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遊戲或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地,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再也沒去搭理它。

  幾天後,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種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後,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顆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裡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一切他都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顆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幾十年過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雖然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樹茁壯成長。也許那樹是那樣的平凡、不起眼;也許那樹是如此的瘦小,甚至還有些枯萎,但只要有這養料的澆灌,它就能長得枝繁葉茂,甚至長成參天大樹。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2:下崗成就了央視名嘴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

  《開心辭典》開播以後,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風格給億萬觀眾帶來了啟迪與歡笑。並因此一舉成名,成為央視金牌節目的金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卻源於她的一段下崗經歷。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彝族地區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父親是報社編輯,母親是工廠工人。1990年9月,王小丫從四川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分配到四川《改革時報》當記者。記者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女承父業,又與自己學習的專業對口,她感到很滿足。可是,一場改革的風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人生。

  《改革時報》是四川省一家經濟類報紙,後改名為《新經濟時報》、《城市購物導報》。幾易其名並沒有徹底改變報社的厄運。發行量提不上去,經費困難,舉步維艱,這種困境使報社不得不進行改革。這件事發生在1996年7月,當時的王小丫已經在這工作了6年。本來,科班出身的她留在報社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那一刻,她猶豫了。面對幾十位白髮蒼蒼的老編輯老記者,她選擇了放棄,把有限的機會讓給了別人。

  王小丫下崗後,單槍匹馬到北京去謀生。那個時候,京漂似乎是一種時髦的職業。在北京,有數十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飯吃,談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頭。面對數十萬的競爭對手,剛剛下崗的她更加充滿了危機感。她決定重新學習,以此獲得新的機遇。為此,她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研修電視文學。1997年,她在北京廣播學院廣電文學系結業後,到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實習。

  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甚至“不會說話”的人。她第一次去採訪的時候居然不知道怎麼提問。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充滿了危機感,每次採訪前,都要認真做好準備,強迫自已改變。好在是經濟學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電視文學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採訪的感覺。她的出色表現引起了領導的注意,馬上由實習記者轉為正式記者。

  1998年,央視經濟欄目改版,開闢了《經濟半小時》欄目。新欄目的籌建需要新的節目主持人。單位推薦她參加《經濟半小時》主持人競選。當時,她已經30歲,並不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然而下崗的經歷使她恐懼,同時,也激發著她的火一樣的拼搏精神。她抓緊時間備戰,虛心向有經驗的導播請教。“經濟”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名詞,聽起來冷冰冰的。為了能讓自己與眾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測的東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對應,把經濟變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試鏡頭的時候,她的嫻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風格贏得了評委的認可,她成功入住《經濟半小時》。

  真正讓她在央視走紅還是在《開心辭典》這個欄目。2009年,湖南衛視的《魯豫有約》欄目走紅熒屏。央視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開辦《開心辭典》。開始的時候,央視決定黃安為節目主持人,她只是黃安的助理,幹些幫忙抱獎品之類的活。已經走紅熒屏的她給黃安當助手?這在別人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她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導演選不中自己,這說明自己的能力不行。這種意識使她充滿了危機感。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細做筆記,還把節目錄像帶回家反覆鑽研。一次,黃安因故不能參加欄目製作,作為助理的她便代替黃安做了一期節目。這期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好評,收視率直線上升。終於,她替代了黃安。事後,黃安說:“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為我己經被人家‘偷師’不少。她能夠成功,我祝賀她!”

  因為下崗,所以就會有危機感;因為有危機感,所以才會拼搏;因為拼搏,所以才會成功。下崗的經歷鍛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視名嘴。

  名人成功的經歷故事篇3: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她出生於1911年的木縣,父母做大米生意,童年的生活無憂無慮。20歲以後,她認識了一個男人,結婚半年發現對方是個無賴後選擇離婚。她33歲時遇到一個廚師,重新迸發出愛情的火花,再次結婚後開始一段溫馨和溫暖的俗世生活。後來丈夫死了,她獨居。

  年輕時,她就喜歡文學,愛好閱讀。五六十歲時,又愛上了舞蹈。閱讀滿足了她精神的需求,獨居也成了享受。舞蹈讓她有了健康的身體,年齡僅是數字。她愛美,一個人的生活,也要過得有聲有色。鏡子和口紅時刻放在身邊,即使不出門,早晨也要化個淡淡的妝。

  92歲時,她跳舞扭傷了腰。兒子看她心情特別鬱悶,就讓她寫詩。因為她年輕時就夢想著寫詩,兒子的建議給了她很大的鼓勵。當她看到自己的詩歌在報刊上發表時,格外高興,同時也給了她繼續寫詩的動力。她不停地寫,也不停地發。

  2009年秋天,98歲的她出版了處女詩集《別灰心》,當年銷量就超過150萬冊,並進入日本2010年度暢銷書籍前十名。要知道日本的詩歌書籍印量很小,一般只印幾百本,她創造了日本詩歌書籍出版的“神話”。

  她的詩歌以情愛、夢想和希望為題材,像陽光一樣溫暖。她快樂地寫詩,連詩歌都充滿了激情。《產經新聞》“朝之詩”專欄編輯在《不灰心》序言中說:“只要看到柴田婆婆的詩,我就彷彿感受到一絲清爽的風吹拂臉龐。”她的詩歌達到一個高度,生活和生命的高度。

  2011年初,她出版了第二本詩集《百歲》,已經售出了幾十萬冊。當記者問她,你沒有意識到自己一百歲了嗎?她開玩笑說:“寫詩時沒有在意自己的年齡。看到寫好的書,才知道自己已經100歲了。”

  她就是這樣樂觀。一個人寂寞地生活二十多年,耳聞目睹了人間的許多悲喜劇,並眼睜睜看著自己接近死亡,100歲的她依舊充滿希望,對自己說:喂/說什麼不幸/有什麼好嘆氣的呢/陽光和微風從不曾偏心/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做夢/我也有過/傷心的事情/但活著真開心/你也別灰心。

  她就是柴內豐,一位日本的平常老婆婆。因為有寫詩的夢想,90歲之前,她默默無聞,90歲之後,一舉成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