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注射劑與其它藥物配伍的思考

      【摘要】中藥注射劑間的配伍使用,目的是想充分發揮各藥藥效,起到協同作用。然而不科學,不合理的聯合配伍後混合液熱原與不溶性微粒遞增、穩定性下降,這種變化會導致藥物變性失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及收集部分臨床常見的中藥注射劑不合理配伍現象,分析其聯合應用產生不良反應原因並採取措施,是解決中藥注射劑合併用藥時產生不良反應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穩定性
    隨著中藥應用的普及和中藥製劑品種的日益增加,中藥製劑引起不良反應的報告也隨之增加。尤其是中藥注射劑品種增多及臨床廣泛使用,其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多。目前,臨床上中藥注射劑與其它注射劑的配伍應用越來越多,取得了頗大的療效。但是,由於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複雜,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有許多可變因素,長期以來中藥注射劑的穩定性問題是一個經常反覆困擾生產部門的大問題。因此,分析、發現中藥注射劑聯合應用不良反應原因並採取措施是醫務工作者的又要問題,同時為為臨床科學用藥和有效用藥提供參考。?
    1 分析中藥注射劑聯合配伍使用易發生的問題
    1.1 微粒的變化  近年來,關於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汙染對人體的危害報道甚多,不溶性微粒因不能在體內代謝,微粒進人血管可能引起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產生靜脈。經研究發現[1],一些中藥注射劑加入到常用輸液中,檢查後表明,不溶性微粒數明顯增多,不符合藥典規定。?
    1.2 熱原反應增加  注射劑均有一定量的熱原質,在與其它藥射劑或大輸液配伍後造成熱原質的疊加。據報道含麻黃鹼製劑與氨茶鹼注射液並用想獲得協同作用,但兩藥聯用後效果反而不及單獨應用氨茶鹼效果好,嚴重失眠,頭痛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卻明顯增加[2]。?
    1.3 產生過敏原 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本身是一種抗原,易與丹蔘等形成絡合物,因此,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不宜與複方丹蔘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可導致過敏休克或嚴重的過敏症。?
    1.4 有效成分含量下降 據仲氏等[3]研究表明雙黃連注射液與頭孢唑啉配伍後,其混合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濃度顯著降低。謝氏等[4]也報道清開靈注射液與青黴素、維生素C、林可黴素配伍8h外觀無變化,但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據報道茵梔黃注射液與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後,含量下降[5]。?
    1.5 混合液pH值改變、產生沉澱 據報道[6]茵梔黃注射液與注射用水,10%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20%葡萄糖注射液等輸液配伍後pH值逐漸降低。?
    1.6 降低藥物療效 雙黃連粉針劑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時,不宜與地塞米松注射劑配伍,會影響療效,使治療病程延長。 
茵梔黃注射液不宜與氯黴素注射液配伍,因茵陳色原酮成分能夠拮抗氯黴素的抗菌作用。?
    1.7 配伍液澄明度改變 中藥注射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性與溶劑的pH值關係很大。選擇適宜的pH值,能保持有效成分的溶出或溶解,有助於澄明度合格。實驗表明,雙黃連粉針與碳酸氫鈉注射液配伍後顏色加深,雙黃連粉針和頭孢呋辛鈉粉針配伍後長生白色沉澱。?
    2 防範對策
    2.1 詢問過敏史 中藥注射劑出現配伍問題與個體差異,藥物相互作用等因素有關。廣大醫務人員在聯合應用配伍注射劑時應詳細詢問患者既往用藥史及藥物過敏史。王曉瑜等[7]統計在中藥靜脈滴注引起的ADR報告後得出結論,既往有ADR或家族ADR史佔9%,說明這部分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更易發生ADR。因此,對這部分患者應避免盲目多種藥物混合靜滴,即使在臨床和實驗中有一定的可行性的聯合配伍應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應仔細觀察。?    2.2 注意給藥途徑 大部分中藥注射液用於肌內注射和靜脈滴注,但也有個別例外:如七葉皁苷鈉只供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長春兩汀注射液不可肌內注射和靜脈推注,如果把上述注射劑的給藥途徑給錯,將後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2.3 慎選配伍溶媒 參麥注射液、 刺五加註射液、丹蔘注射液等與大輸液配伍後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8],這就要求臨床醫生要使用說明書推薦的輸液品種或選擇產生不溶性微粒數相對較少的輸液作為溶媒。?
    2.5 掌握用藥劑量及稀釋濃度 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劑量及配伍後輸液的濃度,都有其安全範圍,臨床醫生有時因患者病情危重或主觀地認為中藥製劑ADR少,隨意加大劑量,這會造成不良後果。蔡皓東[9]對雙黃連粉針ADR報告分析結果表明,超劑量使用雙黃連及超藥物稀釋濃度,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ADR,其中2例出現了嚴重ADR。?
    2.6 其它:給藥之前,仔細觀察配伍注射劑有無沉澱,顏色變化;注意不同配方和功效中藥注射液的差別;注意加藥順序及放置時間;規範輸液配製和操作,密切觀察和護理。?
    3 結語
    中藥注射液品種不斷上市,一些注射劑間的不良反應和配伍問題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和探討越來越引起業界重視。因此,需要藥學人員及時瞭解新動態,要求醫護人員按藥品說明書科學合理用藥。並且加強合理用藥宣傳,臨床醫師、護師、藥師三位一體密切協作,各盡其能,相互溝通,充分發揮專業和技能優勢,保證患者用藥安全,促使醫療質量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 吳民,朱春梅,宋乙平.中藥注射液對輸液微粒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99,19***5***:277~278?
[2] 楊文昌,李素民,樊得厚,等.注射藥物配伍實驗方法研究概況[J].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98,18***5***:225~226?
[3] 仲昆,林杉,李海蜀,等.雙黃連粉針與4種抗生素伍用的體外最小抑菌濃度研究[J].中藥學,1999,21***3***:137~138?
[4] 謝苯械.紅花注射液與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後不溶性微粒變化的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6,6***7***:550~551?
[5] 孟永欽,朱增燕,周沛碾.穿琥寧注射液在輸液中與常用藥物配伍的穩定性考察[J].兒科藥學雜誌,2007,13***1***:21~23?
[6] 張志偉.茵梔黃注射液在輸液中的配伍變化[J].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95,15***10***:454~455?
[7] 王曉瑜,王巨集敏,杜文民,等.中藥靜脈滴注引發不良反應的探析及防範[J].中國臨床醫學, 2005, 12***4***: 732~733?
[8] 吳洪文,吳 敏.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及合理應用[J].中國中醫藥資訊雜誌, 2004, 11***5***: 450~451?
[9] 蔡皓東.雙黃連粉針劑不良反應病例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誌, 1999, 1***1***: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