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醫書文獻及研究概況綜述

    摘 要:中醫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本文通過對中古醫書文獻及其研究概況進行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從語言文字角度對中古醫書文獻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但同時由於年代等多方面原因的侷限,這些研究成果中也存在一些侷限與偏頗之處,因此中古醫書文獻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中古醫書 ;文獻 ;語言文字


        中醫古籍,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時間跨度從上古、中古直到近代。對中醫古籍的研究歷史也是由來已久,那麼中古醫書包括哪些典籍呢?學術界普遍認為所謂中古指的是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此中古醫書就應該限定為東漢魏晉南北朝隋時期現存的醫書文獻,對於成書年代有爭議的文獻,則不屬於中古醫書範圍。比如如《顱囟經》託名周穆王時師巫所傳(一說東漢衛汛撰),其真正成書年代是宋代,因此不屬於中古醫書範圍內;再如《靈劍子》、《華氏中藏經》二書,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其成書年代很難界定,因此也不應該劃歸為中古醫書範圍內。
  我們參考依據了《中國醫學書目》、《續中國醫學書目》、《中醫文獻學》、《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國醫籍通考》等一些權威性的醫學工具書,認為中古醫書應包括以下幾種文獻:
  一是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二是東漢張仲景著《金匱要略》;三是晉王叔和著《脈經》;四是晉葛洪著《肘後備急方》;五是隋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
  上述五本中古醫書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個版本,每個版本之間也存在很多出入之處。如《傷寒論》的主要版本有敦煌本、康治本、康平本、高繼衝本、唐本、宋本、《金匱玉函經》、;金成無巳注本、《註解傷寒論》等諸多版本。《金匱要略》的主要版本有鄧珍本、趙開美本、明仿宋本、俞橋本等。《脈經》的主要版本有廣本、吳本、何本、宛本、朱本、錢本、黃本、周本等數十種之多。《肘後備急方》的主要版本有元至正間刊本;明萬曆二年李栻刻本;明萬曆年間嶽州劉自化刊本;明嘉靖甲寅襄陽知府李容刊本;程永培刊六醴齋醫書本;道藏本;道光戊申瓶花屋刊本等。《諸病源候論》的主要版本有宋本、汪本、周本、湖本;、正保本;《四庫全書》本、《永樂大典》本等諸多版本。
  除去許多學者從醫學角度對上述五種文獻進行研究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如遠在宋代、金代就有林億、成無巳為《傷寒論》作注;清代則有顧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人對中古醫書也都有所涉及,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一書中就徵引了《脈經》、《傷寒論》、《本草經集註》、《諸病源候論》等諸多內容。但由於年代的侷限,這些研究成果中也有缺憾之處,如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還侷限於對中古醫書的區域性涉及,並未形成一定的體系,涉及的研究面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等。
  真正從語言文獻角度把對中古醫書的研究推到一個全新高度,則是到了現當代,現當代的一些學者對中古醫書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校注或譯註。如何任的《金匱要略校注》1、劉渡舟的《傷寒論校注》2、沈炎南的《脈經校注》3、丁光迪的《諸病源候論校注》4等。這些校注充分利用中古醫書的諸多版本,對這些醫籍做了系統深入的註釋,其中的精彩之處令人稱讚。這些校注或譯註的成果對我們準確深入地研究中古醫書文獻有很大的啟發幫助。
  二是醫學工具書。如艾華主編的《金匱要略辭典》5、傅延玲主編的《傷寒論研究大辭典》6、劉渡舟主編的《傷寒論辭典》7、王付主編的《傷寒雜病論字詞句大辭典》8等。這些優秀的工具書不但是對古醫書語詞的解釋,同時也是對中古醫書詞語研究的集大成,書中有很多的精彩解釋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研究。
  三是對中古醫書的語詞或版本的研究。如張顯成著《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9《先秦兩漢醫學用語彙釋》10兩本書是對中古醫書詞語研究的優秀代表作。這兩本著作不但對中古醫書文獻有所涉及研究,同時還包含了上古醫書文獻的研究成果,從醫書文獻的傳承角度來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縱向的參考視角。再如錢超塵著《中醫古籍訓詁研究》11、吉文輝、王大妹主編《中醫古籍版本學》12等,則是中古醫書文獻研究的優秀成果。
  四是單篇論文和碩博論文。單篇論文如陳增嶽的《〈諸病源候論校注〉補商》13、王雲路師的《〈諸病源候論〉釋詞》14等,碩士論文如艾貴金的《從漢語史的角度論證〈素問〉成書年代的下限》15等、博士論文如郭穎的《〈諸病源候論〉詞語研究》16等。這些成果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由於中古醫書距今年代久遠,傳抄的版本又紛繁蕪雜,書中難免會存在很多的出入之處,其中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雖然學術界對中古醫書詞語及文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學問是無止境的,這些研究成果中當然也存在一些偏頗之處,值得我們深思。比如古代漢語中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因為複音詞結構的不穩定性,複音詞中語素的順序不穩固。中古醫書中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不明白這種現象的話,在給醫書作注的時候就會出現偏頗。比如“衄血”、“血衄”二詞經常見於中古醫書中。《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心氣不足,吐血、衂血,瀉心湯主之。《諸病源候論·鼻病諸候·鼻衂候》:“診其寸口微芤者,衂血。”《諸病源候論·熱病諸候·熱病候》:“七曰,咳血衂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素問·大奇論篇第四十八》:“脈至而搏,血衂身熱者死,脈耒懸鉤浮為常脈。”《鍼灸甲乙經·脈經第一下》:“血衂不止脈大者,是三逆也。”《說文·血部》:“鼻出血也。”“可見衄的本義指鼻子出血。“衄血”為動賓結構,“血衄”為主謂結構,二者同義,實為出血義。《諸病源候論·傷寒病諸候下·傷寒衄血候》:“傷寒衄血者,此由五臟熱結所為也。”丁光迪注:“‘衄血’,原作‘血衄’,倒文,據本候標題及《外臺》卷二傷寒衄血方移正。”實則“血衄”不煩改。
  再如“出血”、“血出”二詞也常見於中古醫書中。《肘後備急方·治卒得鬼擊方第四》:“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下·虛勞鼻衂候》:“衂者,鼻出血也。”《肘後備急方·救卒中惡死方第一》:“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若使目中血出,佳。”《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割目後除痛止血候》:“割之而傷經脈者,則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須方藥除療之。”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下·傷寒衄血候》:“衄者,鼻出血也。”丁光迪注:“‘出血’,原作‘血出’,倒文,據《外臺》移正。”“出血”為動賓結構,“血出”為主謂結構,二者同義,實為出血義。實則“血出”亦不煩改。
  綜上可見,從語言文字角度對中古醫書文獻的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借鑑的,但由於中醫古籍博大精深,內容版本的紛繁蕪雜,書中依然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地方,因此我們應當在借鑑前人時賢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中古醫書文獻做更深入的研究。筆者希冀藉此文拋磚引玉,就正於方家。
參考文獻:
[1]. 艾華主編.《金匱要略辭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 何任主編.《金匱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3]. 沈炎南主編.《脈經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4]. 劉渡舟主編.《傷寒論辭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5].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彙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2.
[6]. 張顯成.《先秦兩漢醫學用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0.
[7]. 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8]. ***漢***張仲景著.***金***成無巳注.《註解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1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年版。
2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版。
3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年版。
4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版。
5 學苑出版社 2005年版。
6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
7 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
8 學苑出版社 2005年版。
9 巴蜀書社 2000年版。
10 巴蜀書社 2002年版。
11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2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版。
13 《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3期。
14 《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15 武漢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16 浙江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