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探討銀屑病的病因病機及研究進展

   銀屑病***psoriasi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複發性炎症性面板病,典型皮損為鱗屑性紅斑。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差異很大,我國為0.123%,多為青壯年,無明顯性別差異。明顯的季節性,冬重夏輕[1]。城市的發病率是農村的2~4倍。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國的銀屑病患者估計已超過300萬[2]。中醫根據皮損特徵和全身症狀,分為血熱、血瘀、血燥三種證型。其中血熱型銀屑病***psoriasis vulgaris***患者臨床最為多見,約佔99%以上。
  1病因病機的探討
  1.1古代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古代中醫對銀屑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是一個逐漸豐富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明以前,多認為銀屑病是外因致病,明代以後則認識到銀屑病是由內因、外因共同作用而致病。主要有以下學說:
  1.1.1外因致病
  1.1.1.1風邪夾寒溼致病隋代《諸病源候論》首先提出了“乾癬”的病因病機:“皆是風溼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溼,與血色相搏所生。”認為銀屑病病因是以風邪為主,夾以寒溼而致病。
  1.1.1.2風邪夾溼熱致病清代《醫宗金鑑》:“此症總因風溼熱邪,侵襲面板.......”認為銀屑病病因是以風邪為主,夾以溼熱所致。
  1.1.2內因、外因致病
  1.1.2.1外感風邪,內生血燥明代《外科正宗》提出風癬、溼癬、頑癬、牛皮癬等,“此等總皆血燥風毒客於脾肺兩二經。”清代《醫宗金鑑》指出白疕“固由風邪客面板,亦有血燥難榮外。”《外科大全》《外科真詮》的認識與此說相似認為是“風邪客於面板,血燥不能榮養”所致。認為銀屑病病發病是外感風邪既而內生血燥所致。
  1.1.2.2內有血虛,外受秋燥清代《外科證治全書》指出:白疕“因歲金太過,至秋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於血虛體瘦之人。”認為銀屑病發病是內有血虛,外受秋燥而致病。
  1.2現代中醫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在繼承了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當代中醫面板科醫學工作者經過多年的辛勤工作,對白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對銀屑病的病因病機作了進一步分析闡述。雖然觀點上各有千秋,但多數學者注重血分變化,多從血熱、血瘀、血虛等論治。
  趙炳南、朱仁康、金起鳳[3~8]強調“血分有熱”是銀屑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熱”病機貫穿銀屑病過程的始終。“血分有熱”實際是由氣分有熱,鬱久化毒,波及營血而成,與溫病的“熱入營血”不同。銀屑病是由於素體血中蘊熱,復感風熱毒邪,或恣食腥發動風之物,或情志內傷,五志化火。兩陽相合,內不能疏洩,燔灼血液,充斥體膚,怫鬱肌腠,發為白疕。日久則耗傷陰血。而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而經脈閉塞,血瘀阻絡,客存在於白疕的各期。
  劉承煌[9]等在1965年提出銀屑病微迴圈障礙學說,為血瘀理論奠定了基礎。劉氏[9]通過對銀屑病患者甲皺襞微迴圈的觀察,發現微血管襻畸形、管徑擴張、血流緩慢與正常人相比較有明顯的改變。隨後劉氏[9]系統觀察154例銀屑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改變,並以122名正常人作對照,發現本病血液流變學指標有病理性改變:1.全血粘度和血球壓積均比正常人顯著增高,隨著病情的緩解而降至正常水平。2.關節炎型明顯高於對照組,膿皰型明顯低於對照組,且(P〈0.05)均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在此基礎上,上海第一醫學院華山醫院等單位,應用中醫理論對血瘀理論作了進一步闡述。認為銀屑病多因風、熱之邪聚結於肌膚,則氣血執行失暢,面板失於濡養;或由於營血虧耗,生風生燥更兼風寒外襲,營血失調,均能導致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致病,認為氣滯血瘀是發病轉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縱觀現代中醫對銀屑病病因病機的研究與理解,不難看出,雖然認識並不完全統一,但都離不開從血論證。血熱、血虛、血燥的病機已經為大多醫家所接受,其中以趙炳南、朱仁康、金起鳳[3~8]三位老中醫對本病的辯證分型現今最為普遍的應用於臨床的診斷及治療。
  2研究進展
  現代銀屑病中醫證候的調查研究中指出:血熱、血瘀、血燥這3種證候的分佈與病期密切相關,即進行期、靜止期、推行期是按照臨床經過劃分的,具有明確的時相性,因此推論銀屑病這3種證候之間也存在著時相性,即在發病初期為血熱證,以後隨著病情的好轉,或靜止而逐漸轉為血燥證或血瘀證。3種證候的分佈與本病病程的關係較為複雜,即與總病程無關,而與本次復發時間密切相關。這是因為銀屑病是易復發的慢性面板病,不同總病程只是反映了不同的復發次數,而本病每次發病時間反映著本病“臨床經過”的不同時期,復發時間越短,多處於進行期(表現為血熱證),復發時間越長,多處於靜止期或退行期(表現為血瘀證或血燥證)。每一次發病初期為血熱證,隨後時間的延長,逐漸轉化為血燥證或血瘀證。可見血熱即是發病之始,又是病情轉化的關鍵,血分熾盛之毒熱如不及時清解,久之或耗傷營血,以致陰血虧虛,生風化燥而成血燥;或因毒熱煎熬陰血日久,氣血瘀結,以致經脈阻塞而轉為血瘀,此時皮損往往經久不退。提示為促進本病中醫藥療效的進一步提高,臨證應充分重視血熱證銀屑病的治療,必須及時清解血中毒熱,以縮短療程。
  邱氏等[10]用活血散瘀消銀湯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血瘀證,並檢測治療前後的血液流變學。結果表明,治療前血液流變學5項指標均較正常值高,而經活血散瘀消銀湯治療後明顯降低。活血散瘀消銀湯治療銀屑病血瘀證的作用機制可能在於改善血液流變學的微迴圈。
  金氏等[11]採用免疫組化法30例尋常性銀屑病中醫辨證分型皮損中CD34的表達情況及真皮淺層微血管密度***MVD***進行檢測,結果表明CD34的陽性表達分佈於真皮淺層血管的內皮細胞中,特別是真皮乳頭部血管的內皮細胞,以血熱型皮損的CD34陽性表達最明顯。
  綜上所述,中醫學在認識銀屑病方面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中藥治療銀屑病方法眾多,方藥豐富,給藥途徑靈活多樣,療效好,複發率低,而且副作用較小,具有較大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尚缺乏統一的辨證標準和確切的理論依據。這就要求我們要中醫理論和現代科學相結合,進一步分析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的機理,尋找中醫藥的理論依據,探求出更好治療銀屑病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