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的中醫理論

  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傳統養生食療理

  中醫傳統食療理論與養生,食療養生學是研究食物與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而中醫食療養生學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臨床經驗為基礎,根據食物性味,功效,通過合理調配烹製,以膳食方式來防治疾病和養生保健。

  《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學說廣乏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黃帝,華夏民族的始祖,中華民族的象徵,上古時黃帝帶著他的部落統一了全國,中華文明從此發源。黃帝不僅長於征戰而且頗懂醫術,在閒暇時經常於岐伯,雷公等臣子討論醫學問題,由此傳說黃帝內經為黃帝所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九卷和靈樞九卷,共計十八卷。此書是中華傳統醫藥學的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經典,,至今都是地位最高的中醫經典理論鉅著,是我們的先人對世界醫學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其成書年代,大約在戰國至西漢的五百年間。從內容上看該書是戰國至秦漢醫家口互相傳。

  內經認為食療與藥治同樣重要,而且推薦首選食療,充分肯定飲食療法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性,由於中醫:飲食療法風味獨特療效確切,即是歺桌上的美味又具有治療保健,康復以及強身健體美容延年的作用。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學摸式的轉變以及迴歸自然熱潮的影響,藥膳食療這種藥食結合養療一體的傳統保健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為滿足人類健康需要我們作為中醫藥膳食愛好者參考了古今藥膳食療書籍和各種食療保健的民間祕驗方彙集藥膳食療二十餘種類,如煎劑,泡飲,沖劑,湯液,粥食茶飲,乾果,米食,麵食,葷菜,素菜等。

  食療範圍:一,傳統性疾病,二,呼吸道疾病。三,迴圈系統疾病,。四,消化道疾病, 。五,泌尿系疾病。六。血液和造血系統疾病。七,風溼,骨關節疼等。八,面板病。九,婦科疾病。十,小兒常見病。等各種疑難病。

  當您患了慢性病疑難病到處求醫做各種醫技檢查,吃西藥,打針,輸水仍然不見好轉,是因西醫單靠各種醫技檢查,不知人身之陰陽表裡,氣血之虛實。不委節氣早晚又不知冷熱訊息,徒有療病之名,永無必愈之效。又因常用大量的西藥所產生的毒副作用,使肝,胃,腎等臟腑受損增添新的病症。在您身心感到煩悶不安,求治無助時,您嘗試一下中醫食療養生去病。中醫治病求本。中醫食療無毒副作用。中醫辨其脈,審明陰陽氣血之虛實,飲食勞倦有餘不足,宣藥食,療疾。以拯天傷之命。

  食療養生的原理

  中國傳統膳食講究平衡,提出了“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的膳食原則。用現代語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來源的生物多樣性,以穀類食物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要攝入足夠的豆類及其製品;魚、禽、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要適量。

  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國民眾的飲食結構卻越來越西化。資料顯示,1997年到2002年,我國居民所消費的十大類食物中,糧食和豆類食品的消費量分別下降了l2.6%和6.8%,糖類食品增長了42.1%,植物油類、肉類、禽類和蛋類的消費都分別上升了20%以上。這種局面的出現跟洋快餐氾濫等問題有關,洋快餐大多是油炸、烘焙加工的食品,肉類比例非常高,這種“吃肉才有營養”的錯誤導向是造成飲食結構西化的重要原因,而實際上,食物熱量的60%左右來自碳水化合物,25%來自脂肪,12%~15%來自蛋白質,如此才是理想的膳食構成比。洋快餐的特點是三高和三低,即高熱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質,低礦物質、低維生素和低膳食纖維。由於營養嚴重失衡,所以國際營養學界稱洋快餐為能量***和垃圾食品.

  實際上,在一些國人熱衷於飲食西化的時候,以中國傳統飲食結構為代表的東方膳食結構,卻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美國參議院史無前例地召開了有關膳食營養的聽證會,聽取了美國康乃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在中國6年的合作膳食調查研究結果,認為中國的傳統飲食結構是非常有利於健康的.

  概括而言,中國傳統膳食結構有四大優勢。第一是主副食分明,傳統膳食非常注重穀物的健康作用。第二是關注新鮮蔬菜的健康作用。中國傳統膳食新鮮蔬菜來源廣泛,食用量大,“食不可無綠”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的金科玉律。中國居民每個人一天大約要吃500克新鮮蔬菜,德國只有80克,英國是83克,荷蘭大約100克,[NextPage]美國l02克~103克,法國120克。第三是強調“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原則,第四,我們的傳統膳食堅持了低溫烹飪的方法,如主食饅頭、米飯、麵條、餃子、粥等烹製都在水環境中進行,採用100C左右的溫度加熱,比烘烤的溫度要低得多,爆炒菜餚也是短時間完成,這種烹調方式不僅有益於保持蔬菜的營養成分不受損失,也滿足了菜餚表面殺菌的需要,同時也減少了油脂的氧化。

  所以,我們要堅持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結構,學會食療養生的方法,要多吃“神”造的天然食物,少吃人造的加工食品。

  中醫食療的作用

  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於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因此,食物療法適應範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為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隨著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藥物療法主要使用藥物,藥物性質剛烈,自古有“毒藥”之稱,主要是為治病而設,因此藥物療法適應範圍較侷限,主要針對患者,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隨便施藥,虛證用瀉藥,實證用補藥,或熱證用溫性的藥物,寒證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惡化。因此用藥必須十分審慎。

  食物療法寓治於食,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藥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藥物那樣易於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

  此外,食療用品在劑型、劑量上不像藥[NextPage]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換,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使之味美色豔,寓治療於營養和美味之中。

  當然,由於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利用其所長,運用於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