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春季如何養生

  很多人都說中醫有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效果,中醫講究的是由內到外,從人體本源處調養,從而達到根除的作用。以下是春季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認識到中醫養生的好處。,歡迎大家來到學習。

  中醫推薦的養生知識

  為何“春捂”---初春之陽難御春寒

  中醫理論認為“天人合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與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人和大自然只有實現和諧、同步、交融,才能健康長壽。一年四季,大自然的陽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此迴圈往復,經久不息。春天萬物生氣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陽一樣,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蓬勃舒發。初生之陽如剛萌芽的幼苗,難以抵禦早春嚴寒,所以人們要想辦法使之去寒就溫,對應養生的要求即需“春捂”,只有這樣陽氣才能不斷生髮,才能與自然界上升之陽氣相合,才會有夏季陽氣盛滿的葳蕤景象。

  北方的初春氣溫更是瞬息萬變。故早春需捂,遇冷不可強忍,務必及時新增衣物,遇熱不得急脫衣服,以助陽氣的升發。

  如何“春捂”---量體著衣

  古人有“寒從腳下起”之論,故養生主張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即加強腿腳的保暖。上身衣服略減無妨,但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寧可穿得厚實一些、暖和一點。背部保暖也十分關鍵,古人有“春不露背”的說法。

  量體“著”衣,各得所宜。孫志新指出,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一旦衣不“得”體,感受風寒,極易引發宿疾、陳病,經久難愈。衣服減得太快,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的情況;若女性急於脫下冬衣穿上靚衫,一天到晚都身著單薄的裙裝,易致肢體關節疼痛等病症;尤其是小兒不耐寒冷,應以保暖為原則。孫志新告誡,人們一定要順應天氣變化,結合個人稟賦強弱,增減隨“天”,一般是早晚增衣,中午減衣,為身體做好防護。

  “春捂”適度

  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來說,日夜溫差大於8℃時要“春捂”。此外,冷空氣過去後,氣溫逐漸回升,也別急著減衣,應至少再“捂”7天,身體才能適應。

  春捂”也有限度,如果“捂”時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就早點兒換裝。每人體質不同,體內陰陽狀態並不一致,所以“春捂秋凍”並非人人皆宜。假如體質陽氣偏盛,春天自身陽氣足以與自然界相合,可適當少“捂”幾天。如果一味追求“春捂”,使體內偏盛的陽氣更亢盛,容易患溫熱之病。另外,“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變化情況而定,還要看自身體質狀況如何。

  減衣

  “二月休把棉衣脫,三月還有梨花雪”。為適應春季天氣多變的特點,人們創造了一個不無道理的“穿衣氣候”。孫志新認為,在春季若將保健養生踐行得好,就能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全年少生病,健康樂無憂。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

  一、禦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二、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蔔、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三、鍛鍊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祕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恆為主要。

  四、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儘快恢復心理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