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千里馬的寓言故事

  寓言都有一個故事,寓言的美學魅力首先在於寓言故事的怪誕無稽,絢麗光彩,具有奇幻美。你們想看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尋找千里馬

  伯樂善於辨認千里馬,他想把自己的兒子也培養成相馬的能手。於是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按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去尋找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仔細核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徵是否相符。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這樣找了一年,還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一模一樣的馬。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告訴父親。伯樂勸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著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找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去找呢?他撫摸著《馬經》,嘆了口氣,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兒子漫無目的地走啊走啊,心裡不停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裡呢?”

  正在發愁間,一隻大蛤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大喜過望,掉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什麼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我見過許許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只是有一樣——它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裡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去怎麼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分析問題,這樣怎麼能找得到千里馬呢?

  篇2:伯愁和千里馬

  伯愁是伯樂幼年時的好朋友。成人後,以磨面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臉,像根秋絲瓜。

  這天,他從城裡回來,卻一反常態,笑逐顏開。

  老伴驚詫地問:“你揀到寶貝啦,今天這麼高興?”伯愁說:“我在城裡碰到伯樂啦,他答應送我一匹千里馬!你算算,千里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後,咱們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聽別人說過,伯樂善識千里馬。丈夫這麼說,她心裡也挺高興。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裡那匹拉磨的黑馬牽到城裡去。中午,騎著一匹渾身像錦緞裹著似的棗紅馬回來了。他高高興興地對老伴說:“看見沒有?這是匹千里追風赤兔馬!我騎著它從城裡回來,百把里路,不到一個時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這匹赤兔馬拉起磨來,並不比原來那匹黑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還是不好過。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臉上又堆滿了愁雲。

  “唉!世人都說伯樂善識千里馬,我看他是徒有虛名而已!”伯愁長吁短嘆地說。

  不久,從城裡回來的人說,伯樂在馬市上又發現了一匹千里烏騅馬。這匹烏騅馬,很像伯愁家原來那匹拉磨的黑馬。

  伯愁聽了,一個勁地搖頭:“笑話!笑話!”

  篇3:九方皋相馬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說:“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後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它的特徵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它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徵,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於好馬的特徵,我可以告訴他們,對於千里馬的特徵,那隻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說:“我好不容易為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說:“你該怎麼說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麼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嘆一聲說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裡只看到了馬的特徵而不著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質,去掉它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於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捨棄才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