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的歷史起源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下面給大家介紹。

  如前所述,實踐的唯心主義是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社會權力對於一定經濟基礎的唯心主義表達。馬克思把這個經濟基礎稱之為“現存的經濟界限”、“現存的生產方式”,或“市民社會”。追溯這些物質基礎的形成和發展,是理解實踐的唯心主義這一概念的前提;而勞動的分工則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注:以下的歷史描述請參閱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法蘭西內戰.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分工是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反過來,分工又成為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的一些簡單分工。隨著經濟生活的擴充套件,工商業勞動逐漸從農業勞動中分離出來;後來,又出現了商業勞動同工業勞動的分離。這樣,以農業生活為自然前提,以工業和商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業和商業各自的領域中,又有許多具體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門組成的市民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說,分工也就意味著必須有某種公共機構來管理、協調不同的分工部門,維護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秩序。這個基於社會共同利益的管理機構,即是國家權力的萌芽。

  公共權力固然是由勞動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為不同的分工部門的協調者、管理者和集體安全的保衛者,這個公共權力機構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分工部門。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這個新部門也在擴充套件:在量上越來越大型化,在質上越來越獨立化。

  表明,一個與市民社會相分離的專職權力機構正在形成。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和公共事務的日益複雜化,產生了對相關知識和技能***如書寫,測量,計算等***的需要。於是,從作為“實踐的意識”的管理部門中,分化出來一些專門從事“純粹的意識”的子部門。至此,勞動的分工走到了一個質的關節點,出現了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完全分離的社會大分工。經過這個分工,原來站在社會之中行使社會公共職能的那一部分人脫離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開始站在社會之上,專門從事經濟生活的領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科學藝術的創造等屬於精神生產的活動。

  這部分人便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大多數人則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部門,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保證除了生產出維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外,還要生產出維持精神生產的部門生存所必需的勞動產品。這些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便淪為社會的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社會大分工,造成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後果:在精神勞動***或意識生產***的若干分支機構中,執掌公共權力的那個部門通過對權力的篡奪,率先演變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獨立機構,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了對群眾的經濟剝削;並動用軍隊、警察和監獄等暴力工具來保衛這種統治階級的私利。

  這樣一來,在公共權力***實踐的意識***和市民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上就產生了一種頭足倒置的怪現象:本來是第二性的、作為社會公僕的公共權力由於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整個社會的利益之上,從而將自己變成了虛假的第一性事物,變成了社會的主人。這個利用組織化的暴力作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義就是國家,即剝削階級用來保衛自己的經濟利益的暴力機關。這充分顯示了唯心主義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