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奇妙夜觀後感範文

  按照經典的美國電影手法,一個小人物在這一幕中,又一次毫無懸念的得到了昇華。但是與以往的孤膽英雄不同的是,在如此沉重的滿屋子歷史面前,這種昇華似乎有了別樣的意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博物館奇妙夜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博物館奇妙夜觀後感篇一

  做為正式的觀後感,是必須要有標題的。但是我還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給這部電影的觀後感定標題,暫且稱之為《棉花糖般的歷史講義》。

  肖恩·利維在2006年拍攝的這部耗資一億兩千萬的幻想喜劇,是一部在眾多黑色電影籠罩著的電影市場中的一抹彩色,並且在農曆春節期間上映,完全的迎合了喜慶的氛圍,為熱鬧的春節添加了歡樂的元素。做為一部定位於兒童喜劇的電影,它不但具有眾多的幽默點、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充分的想像力和誇張的肢體語言,其通俗易懂的劇情也為之得到孩子們的青睞而加分不少。整場電影除了給觀眾帶來不斷的笑聲和輕鬆的表情,不存在任何的觀賞負擔和心理包袱。在情節的展開上也沒有任何的跌宕起伏和前提伏筆,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進行著,讓人自然的跟著導演的思維按照非常常理的習慣性路線一路走來,並且是一路微笑著走到電影落幕。

  劇情不需要在這裡累述,滿眼的奇幻世界正符合孩子們的欣賞習慣。幻想的元素在這裡被盡情的放大,放大到人們都不曾如此的想過。如果你是成年人,那麼面對這樣的畫面,驚訝的同時一種親切的感覺會在心底萌生,彷彿自己的夢境中經歷過這一切,也許這些夢境般的世界就出現在曾經天真的童年歲月。儘管距現在可能已經是那樣的遙遠了,但是在電影中找回這些記憶竟然是如此的容易。如果你還是個孩子,面對跑來跑去的恐龍和一地的獅子猴子,孩子們高興的都已經忘記吃爆米花了。孩子們看到這樣的情景感覺會很親近、很自然。他們會驕傲的對看傻了的爸爸媽媽說,這些東西我都見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好像跑題很久了……

  博物館奇妙夜觀後感篇二

  初看這部電影,我的感覺是無非又一部賀歲娛樂片而已,憑著逼真的音效和特技,再一次充當了美國家庭成員們的親情粘合劑,成為他們茶餘飯後聚攏聊天時良好的背景影片。

  嚴格意義上說我是,倒著將這部電影看完的,整部電影結構及其工整,可以說是對仗嚴謹的兩個夜晚場景,第一個夜晚的內容就像一個大馬戲團的熱鬧演出,穿插著一個有些生硬和蹩腳的陰謀作為線索。於是我選擇了快進,但當我看到主人公在蠟像羅斯福的鼓勵,以及作為一個父親在自己兒子面前應有的尊嚴的迫使下,面對一博物館的歷史說出的那一席話,並且領導大家時,我不禁產生了別樣的想法。

  是的,按照經典的美國電影手法,一個小人物在這一幕中,又一次毫無懸念的得到了昇華。但是與以往的孤膽英雄不同的是,在如此沉重的滿屋子歷史面前,這種昇華似乎有了別樣的意味,導演理想主義的歷史觀通過這個小人物展現在了人們面前,他的一席話,就似乎成了化解千年以來人類文明的隔閡的良藥,整個人類史和自然史都呈現在他的眼前,又歸於平靜與和-諧的共存,幾個世紀的歷史在這裡就像小孩子桌上的玩具人偶一樣要進則進,要退且退。試想如果人類真能如此理性的共存的話,就像小孩子過家家般的可以推倒從來的話就好了.

  導演調侃似的手法其實給我們構造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人類歷史場景,這讓我想起了兒時讀過的鄭淵潔童話,在他的故事裡,也時常出現如此現實主義的理想場景,主人公可以變小後跑到玩具中世界中去體驗,這種手法與其他的想象類作品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可以真正的進入想象的空間裡,說白了,就是讓觀眾去做最現實的白日夢.他不像哈利波特或者是指環王那樣縹緲,但也會給人最大的精神滿足,因為它是每個人兒時都能想象得到的.有誰沒有將各種玩具小人偶放在桌上擺佈的經歷呢?

  再次的是,導演以不同的視角同樣嚴肅的展示了歷史***即使不是歷史的事實也應該是導演的歷史態度***在影片中,導演給於原本高高在上的歷史偉人以平民得人文關懷,這點可以從對蒙古王的心理輔導以及撮合羅斯福語印第安少女的戀情中體會到.畢竟對於這些僅僅有著偉人面孔的那像來說,無論是劇中的主人公還是導演本人都少了一份緊張和仰視的情懷.

  這部歸根到底的喜劇因閃爍著上述的人文光輝而有了一層更加積極的意義,結尾都仍然透露出對學術與大眾之間隔著鴻溝的遺憾和諷刺從劇中人物對歷史事實所具備的執著精神於現實世界的不可調和似乎在發出呼喚,呼喚人們進入這個本身已足夠神奇的魔幻世界之中來,並享受其中的樂趣.

  博物館奇妙夜觀後感篇三

  看這個電影的過程十分輕鬆愉快。

  電影先是講一個小人物在生活中陷入危機——妻子離婚,兒子日益與自己疏遠和不信任,房租快要付不起了。當然,更嚴重的是,他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於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儘快找到一份工作。在萬般無奈之下,他應聘成為了博物館的夜班保安。於是開始了三個不可思議的夜晚——由於一塊神奇的刻寫板的作用,博物館每到夜裡,陳列的歷史人物和野生動物就會復活。

  第一天晚上,他應付地焦頭爛額。當中,他得到了西奧多·羅斯福的指點:要擺平這一切,要多學一些歷史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那些相互仇視的人們和平相處。

  於是在第二天的白天作好了充分的知識和物質***包括假鑰匙、泡泡糖等等***準備之後,他雄心勃勃地又走進了博物館。一開始似乎因為準備充分,應對得當而得心應手。但是光是靠哄靠騙最後還是無法支撐的。電影主人公難忍這一切混亂,想要放棄。羅斯福又適時地對他說:“有時英雄造時勢,有時時勢造英雄”;而一個野人因為他的疏失,被晨曦化為了塵土。這些給他觸動。更令他難堪的是老闆因為他的工作紕漏當著他兒子和他兒子同學的面,揚言要炒掉他。在他的努力爭取下,老闆給了他最後的機會。

  在第三個晚上,他發現了陰謀,他面臨著危機,他用他被激發出來的領導才能,英雄氣概,用他學習獲得的歷史知識,帶領博物館裡的朋友戰勝了敵人,戰勝了陰謀,贏得了兒子的信任和崇拜,甚至贏得了愛情。

  這部電影的特效一流。這是2006年十大票房賣座之作。之所以票房好,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特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屋大維和他的羅馬戰士,看那些滿身盔甲,使用投石車的微型戰士,真是由衷地敬佩電影工業的發展。

  電影的主題也很積極向上。電影的主題是小人物也有顆強大的心。人只要有責任感,有學習心,有團隊意識,給個機會,你一樣可以是鎂光燈的聚焦點。電影中的主人公用三個晚上,證明了這一點。

  電影的啟示發人深思。電影告訴我多學些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有多麼的重要。讀史可以明心,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需要歷史知識才能解決危機的極端情況。但是歷史依然十分重要,它給我們知識並引導這些知識內化成為智慧,成為我們應對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習歷史能讓我們獲得對生命的掌控感和優越感,讓我們短暫的一生更加從容自在。

  這就是我輕鬆愉快的觀影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