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家長讀後感

  《弟子規》通常人們都以為是拿來教育孩子的,但其實他對於成年人也一樣具有啟示和教育作用。家長在閱讀了《弟子規》後也會得出相應的體會,只有在家長率先樹立了好的道德規範,孩子才有可能健康的成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

  《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二***

  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在呵護和溺愛中成長的,他們對如何理解禮儀就無法談起了,我們家的周盟峰也是這樣的孩子;沒上小學之前我們家沒有其他小孩,自然就寵著、慣著,什麼好吃的先讓他吃,只要他認為什麼的玩具好都能滿足他,看電視大人都讓他,不形中就成了家中的大哥大,平時我們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直到發現有時跟外曾祖父爭搶電視看,我們經常呵斥他,教育他要尊敬長輩和老人,但一直都沒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但是自從周盟峰上了小學以後,我們驚喜的發現他的改變是越來越大,平時看電視只要發現到外曾祖父來了,便主動把心愛的電視機搖控器交給外曾祖父,如有小朋友來家裡玩,他都能把自已心愛的玩具搬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時常放學回家做完作業還幫著做點家務活,現在我們說話他都比較順從,吃飯的時候還經常挾菜放到我們碗裡,有時我下班回家還知道問寒問暖懂得關心別人。慢慢地我們發現長大了,懂事了,我們認為孩子這些的進步主要是老師的教育和在學校裡學習了弟子規,在老師的要求下不僅要熟練的會背誦***弟子規***,還要能理解其基本涵義做結果。

  ***三***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孩子、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