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實錄

  教師們一般都知道從其他教師們教學實錄中可以獲得很多的教學方法!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實錄。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課文《矛和盾的集合》,一起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請看,這是矛,這是盾,它們都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兵器,同樣,這兩個漢字也是從古代文字慢慢演變而來的。

  師:先來看看“盾”字的演變,這是甲骨文的“盾”,後面一人雙手拿盾,非常形象,這是金文,再是小篆,最後是楷體,再請看“矛”字……***課件演示演變過程***

  師:這兩個也是我們今天要寫的生字。請開啟生字抄寫本,仔細觀察前面的範字,自己先試著把“矛”和“盾”各寫一個。***生自由練寫***

  師:來看看這位同學書寫的請看“矛”字,已經寫得不錯,如果橫鉤寫得再稍長一些,注意下面一筆是彎鉤,這個字就會更漂亮=

  再請看“盾”字,特別注意第一筆是平撇,第***是豎撇,下面的橫也寫得長一些。

  師:請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寫,先寫“矛”:橫撇點橫鉤,彎鉤加撇把筆收:再寫“盾”:平撇豎撇連十目,萬箭飛來能擋住。請同學們再把“矛”和“盾”各寫一次。***生自由練寫***

  師:再來看看剛才這位同學寫的,“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寫得相當漂亮。

  師:先把生字抄寫本輕輕地放在一邊,一起再讀課題。***生讀課題***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正確朗讀課文,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麼意思***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誰先來說一說?

  生:“集合”在課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結合在一起。

  生:我認為“集合”在課文中是指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

  ***師根據回答板書:進攻自衛合二為一***

  師:對呀!這就是課文要告訴我們的事情,誰能看著板書把這件事更完整地說一遍?

  生:發明家在和朋友比賽時,想到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於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師:其實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像這樣對課題進行一定的擴充也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師:下面一起來看看課文中的生字詞誰來讀左邊的這一組詞語?***指名一生讀***

  師:這個字跟老師再念一念,翹舌音“戳”。***生跟讀***

  師:誰來讀右邊的這一組?***指名一生讀***

  師:請仔細觀察這兩組詞語,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左邊詞語都是寫進攻的,右邊都是寫自衛的

  師:也就是說它們分別是寫矛和盾的什麼?

  生:左邊詞語都是寫矛的特點,右邊詞語都是寫盾的特點。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

  師:左右兩邊的同學可以對看來讀這些詞語呢,左邊讀“矛”,右邊讀“盾”;左邊進攻,右邊自衛,試一試。***生對讀詞語***

  師:讀得真好。左邊是“矛”,右邊是“盾”,發明家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發明了坦克***課件演示集合過程***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是發明家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並試著完成學習單,***生默讀課文,自由填寫學習單、師提醒用簡潔的語言填寫,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師:先來看看這位同學填寫的。***實物投影***他認為發明家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盾太小了”,同意嗎?

  生:同意!

  師:是的。但老師覺得把“了”字刪去會更簡潔一些***用紅筆刪除***

  師:他認為解決方法是“做一個鐵屋子”有沒有更好的說法?

  生:可以用“造”鐵屋。

  師:不錯!他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盾太小”這個問題?

  生:是發明家和朋友比賽難以招架時發現的

  師:你能找到課文中的描寫來讀一讀嗎?

  生: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師出示這個句子***

  生:我從“雨點般”這個詞中讀出對方的矛速度很快,又很密集。

  師:請你帶著這種理解再讀讀這個句子。***生讀***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關鍵詞“雨點般”來體會,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我從“左抵右擋”這個詞看出這場比賽很激烈

  師:知道什麼是“左抵右擋”嗎?

  生:就是左邊抵一下,右邊擋一下的意思

  師:我請一位同學上來當發明家,我當他的朋友,來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師用雙指當矛,生用書當盾***我這根是鋒利的矛,拿好你的盾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師:剛才同學們看到了,“左抵右擋”僅僅是左抵一下,右擋一下嗎?

  生:不是!

  生:“左抵右擋”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護。

  師:說得真好。這位同學此時還在氣喘吁吁,其實這就是“難以招架”的表現。抓住這些關鍵詞,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誰再來讀讀?***指名生讀***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字時,發現文字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字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