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樓上教學設計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在酒樓上》的故事裡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想要深入的瞭解嗎?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在酒樓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在酒樓上》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2、解讀呂緯甫這一人物形象。

  學習重難點:

  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呂緯甫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魯迅及其作品介紹

  問學生都知道魯迅的哪些作品。

  魯迅***1881---1936***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新文化的旗手。本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開始用魯迅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傳》。一生創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近20本。另有文化論著等。

  《在酒樓上》作於1924年2月16日,後收於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中。

  二、字詞梳理

  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解決加點字的讀音。

  如嚼泥土 白皚皚 堂倌 呷酒 迂緩 躊躇 踟躕 精悍

  駭怪 壙穴 敷衍 辜負 闊綽 寒暄 送殮 誑

  三、整體感知,瞭解故事情節

  1、讓學生快速閱讀文章。

  2、請學生複述故事。

  3、分組討論,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文章分為四部分:

  ***一******1--7***回鄉無聊去酒店。

  ***二******8--21***巧遇朋友呂緯甫。

  ***三******22--48***聽緯甫敘說三件事。

  ***四******49***分手。

  四、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1、肖像描寫

  ***1***讓學生找出文中肖像描寫的語句

  ***2***人物的外貌體現了呂緯甫的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肖像描寫在第11段,並討論

  問:此處運用了什麼手法?***對比過去與現在***

  問:如何認識“也還是亂蓬蓬的鬚髮”中的“也”?

  同樣的亂蓬蓬卻有不同的原因。過去是無暇顧及小節,可看出積極進取、參與變革的青春活力、意氣風發;現在則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可看出百無聊賴、人生失意的消極頹唐。

  問:反映了什麼問題?

  人物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語言描寫

  ***1***第19段的“圓圈理論”,並且怎樣理解?

  呂緯甫的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種清醒地認識,認識到自己變化的?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Γ??鮮兜秸庵直浠?牟豢殺苊狻?/p>

  ***2***第26段的以前的“巨集圖偉願”,並且怎樣理解?

  這種對自我悲劇人生的清醒認識更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也使其身上的悲劇意味更加濃重,而知識分子內心軟弱的一面也在不經意間自然表露出來。

  ***3***第40段的教書生涯,並理解。

  呂緯甫由於心死而背棄了高尚的人生境界,變得苟且偷安,渾渾噩噩,甚至為了餬口,違心教些充滿封建毒素的東西。他由一個激進者退化為一個落荒著。

  ***4***第47段的不知出路,並理解。

  對現實人生的失意讓其內心充滿失望,過分的失意使他墮入頹唐。

  3、動作描寫

  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動作描寫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在第8段,“面貌雖然頗有些改變,但一見也就認識,獨有行動卻變得格外迂緩,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了”。

  作用:現在“迂緩”,以前“敏捷精悍”,外在動作行為的變化反映出人物內心的頹廢。引人思考讓其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即作品主題。

  4、細節描寫

  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在第17段和第19段,“他從衣袋裡掏出一支菸捲來,點了火銜在嘴裡,看著噴出的煙霧,沉思似的說”,“他一手擎著菸捲,一支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說”。

  作用:寫出了人物行動遲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乎往事不堪回首。與以前的活潑、充滿生氣全然不同。甚至在外省謀生做的事情恰恰是年輕時致力反對、變革的事情。

  5、呂緯甫回鄉做了哪兩件事情,又表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徵?

  答:回鄉一是為給小弟遷墳,二是給鄰居女孩順姑送兩朵剪絨花。表現出他具有濃濃的人情味以及對生命的眷顧之情。

  五、人物形象小結

  以上便是這篇小說塑造人物形象運用的主要方法。主要通過人物自述,側重揭示人物內心等。除了這些直接描寫,還有側面描寫,如作品中通過“我”的視角寫呂緯甫,以及下節課要講到的環境烘托等手法。

  那麼,作者運用這些方法,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前面已通過不同的人物側面進行了分析,最後請同學們再綜合概括一下。

  答:呂緯甫早年是一個敏捷精悍、熱衷改革、覺醒了的知識分子,但是現實改變了他,為了養家餬口,他變成了一個精神呆滯、恍恍惚惚、敷衍了事、隨波逐流、妥協屈服、喪失自我的沉淪者。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具有善良之心、且為人誠懇實在的人。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上,我們依次看到的是熱血的呂緯甫,無聊的呂緯甫,迷惘的呂緯甫。

  六、佈置作業

  1、請學生回去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並分析其作用。

  2、思考:順姑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刻畫順姑的肖像和性格有什麼作用?

  ***答案:***1***善良能幹、不失美麗但遭遇不如人意的舊中國勞動婦女形象。***2***與後文順姑的最終命運形成強烈的對比,揭示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對美好事物的摧殘,深化主題。***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2、解讀作品主題

  學習重難點

  目標一為學習難點,目標二為學習重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提問字詞及課後思考題

  二、分析環境描寫

  ***1***文中有幾處環境描寫?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

  ①第2段“窗外只有漬痕斑駁的牆壁,帖著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鉛色的天,白皚皚的絕無精采,而且微雪又飛舞起來了。”

  作用:這些景緻與人物懶散懷舊的心緒、消沉落寞的情懷正相吻合,情與景交融營造了一個略帶感傷色彩的抒情氛圍。作品中的環境整體有些陰暗壓抑。這是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社會環境。

  ②第49段“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裡。”

  作用:“羅網”展現封建文化思想依舊瀰漫的社會環境。

  ③第4段“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彷彿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

  作用:這不正是我高潔的情懷和堅貞不屈的意志的象徵性寫照嗎!

  ④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陣聲響,許多積雪從被他壓彎了的一枝山茶樹上滑下去了,樹枝筆挺的伸直,更顯出烏油油的肥葉和血紅的花來。”

  作用:在這裡,正隱隱地透出了我的一種希冀,我是多麼希望老友重新像這株紅山茶那樣挺立起來啊!這些生動的景物描寫,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畫面,含蓄地展示著我的感情世界,有助於深化小說的題旨。

  在蕭索悽清、死氣沉沉的背景下,梅花、山茶與白雪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畫面。其實,只要熟悉魯迅先生悲觀中奮起、絕望中反抗的戰鬥精神,就應該不難理解這幅圖畫背後的精神內涵。

  ⑤第31段“天空的鉛色來得更濃;小鳥雀啁唧的叫著,大概黃昏將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尋不出什麼食糧,都趕早回巢來休息了。”

  作用:此處鳥雀歸巢的畫面,烘托出呂緯甫如今妥協、喪失自我、沉淪的形象

  三、總結小說的主題

  1、思考:造成呂緯甫人生失意、理想幻滅的原因固然與小知識分子自身性格軟弱有關,但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答:還有社會原因。

  2、造成他悲劇的社會原因是什麼?請分小組充分討論後回答。

  答:造成呂緯甫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中國是一個“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的國度,封建勢力異常頑固,異常強大。他的悲劇,是一個嚮往革命的知識分子在無路可走的境遇中,銷蝕了自己的靈魂的悲劇

  3、請試著概括小說的主題。

  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五四運動”落潮後不久為背景,表現了呂緯甫由一個嚮往革命的知識分子轉而在無路可走的境遇中銷蝕了靈魂的人生悲劇。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回顧了呂緯甫由滿腔革命熱情到意志消沉的歷史過程,以內蘊豐富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展示出,許多知識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後並沒有尋找到正確的道路,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個人奮鬥無濟於事,而正確的道路還需要繼續探詢。魯迅既肯定了知識分子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而對於他們的妥協、消沉、落荒則深為惋惜、感嘆,並做了嚴肅的鍼砭。

  四、藝術構思

  這篇小說的藝術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它動人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內容與情節是在我與呂緯甫的對話中展開的。

  五、佈置作業

  1、思考:聯絡全文看,呂緯甫和順姑這兩個形象有什麼相似點?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答案示例:⑴都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生活理想得不到實現,結局都是悲劇性的。⑵作者通過這兩個人反映當時中國的現實,他們兩個人的悲劇背後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在酒樓上》的寫作背景

  “五四”時期,以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的小說甚多,其中尤以描寫他們因婚戀不能自主的痛苦者為眾,也有不少是反映他們失學、失業以及在社會上處處碰壁和苦悶的;魯迅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主要卻是著眼於他們和封建制度的關係來展示社會生活的,幷包蘊著對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義思想意識的知識分子為描寫物件的那些篇章中,這個特點尤為鮮明、突出。讀《在酒樓上》、《孤獨者》和《傷逝》等作品,我們都能強烈的感受到魯迅是多麼熱情地肯定了知識分子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而對於他們的妥協、消沉、落荒則深為惋惜、感嘆,並作出了嚴肅的鍼砭。

  《在酒樓上》的主人公呂緯甫,當初曾以戰士的英姿現身,但在屢遭挫折後卻變得一蹶不振了。小說對呂緯甫的命運遭際,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銳地批評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態度對待現實的消極情緒。魯迅是將他的這種人生態度作為徹底反封建的對立物來加以鍼砭的。在這種鍼砭中,正寄託著魯迅對於知識分子作為一種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1925年,也就是《在酒樓上》發表後的第二年,魯迅在一封信中對友人說:雖然辛亥之後已多年,但民眾還在關心著“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這種情況下,要談改革“只好從知識階級……一面先行設法,民眾俟將來再談”***《華蓋集·通訊》***。顯然,他是把知識分子視為革命的重要力量。從《在酒樓上》的藝術描寫中,我們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從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要求出發的對於知識分子的熱望。在魯迅看來,呂緯甫在新舊之爭中,不再堅持鮮明的反封建立場,人生態度變得頹唐,那實在太令人失望,也實在太不足為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