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在位多少年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雖無大錯,卻始終無法成長一名獨當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後來,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來到了李治身邊,唐高宗的執政生涯才得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為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為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李治與武則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臺上的鐵腕搭檔與對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裡。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為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說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為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

  李治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李治畢竟不是李世民,對武則天,他做不到狠下殺手。其實早在唐太宗在世時,星象大師李淳風就曾向李世民透露過“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個時候,李世民就有誅殺武則天的念頭。

  據說太宗臨終前,將李治叫到身邊,也曾有過類似的囑咐,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性格懦弱敦厚的李治早與武則天暗通款曲,怎麼可能狠得下心殺害那個令他迷戀至深的武媚?

  太宗駕崩後,李治一登基便忙得不可開交。於國,他要打理好父親留下的盛世王朝,高舉太宗皇帝勤政愛民的偉大旗幟,將大唐建設成一個威儀四海的強盛帝國;於家,他要處理好朝堂之上錯綜複雜的宗親關係,以及後宮女人間的勾心鬥角,爭風吃醋。作為一國之君,李治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巨大壓力,而這個階段,能懂他並適時給予心靈撫慰的只有感業寺內的武則天。

  在王皇后與蕭淑妃日益激烈的鬥爭形勢下,他終於如願以償地接她回來了,從此,武則天成了李治生活上的親密伴侶,朝政上的鐵腕搭檔,在此後的二十年裡,他二人並肩作戰,將李唐江山的盛世輝煌推上了一個新的巔峰。

  唐高宗執政後期,因長期操勞國事而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一度發展至目不能視,需要長期呆在宮中靜養的地步。而此時,武后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所以高宗意圖廢后是確有發生過的事。至於他為什麼不殺武后,私以為,一方面是於心不忍,另一方面也是力不從心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