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歌劇院

  歌劇院,是音樂藝術的殿堂。每個國家的歌劇院都代表著這個國家的音樂藝術最高水平。世界著名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不僅是一個具有領導地位的世界級歌劇院,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歌劇院。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簡介

  大都會歌劇院,是紐約一個具有領導地位的世界級的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的前身,是19世紀後半葉位於百老匯第39號大街與第40號大街之間的一座劇院。現在這座大都會歌劇院建成於1965年,是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核心部分,它的建築風格,融古典與現代於一體,規模龐大,能容納4000多名觀眾,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劇院之一。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結構

  建築的規模,可以稱得上是龐大無比。觀眾廳體積很大,平均有24米高,周圍五層樓座,分三面環繞,其中兩側的是淺樓座,二層是包廂。劇院的門廳也高大巨集偉,由這兒,觀眾可以從外面的廣場直接進入劇院,另有一條路線,由專設的地下門廳走,觀眾可以從地下停車場,經過門廳,就有一應齊全的大樓梯、自動扶梯、電梯,引他們直通各層樓座的休息室。舞臺不但面積大,而且滿布著各種精巧複雜的機械裝置。

  主臺上裝著7塊升降臺,有了這些升降臺,上可搭出山陵臺殿,下可表現湖海江河,舞臺設計更加靈活方便。兩邊側臺上的車臺,都可以分成小塊單獨運動,凡9米以下的佈景,全能靠安迅速更換。後舞臺上則有一個直徑18米的轉檯,能開到主表演區上旋轉。樂隊所在的樂池,也分做前後兩塊,可以上下升降。劇院的主臺寬30米,深24·6米,高33米。大都會歌劇院的裝置先進,還表現在它率先使用了一套機械化驅動機構,叫做“無平衡重式電動吊杆”。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輝煌歷史

  1935年,一位很有影響的貝爾蒙特夫人組織起一個“大都會歌劇院協會”,協會出版週刊,發行唱片,資助演出,會員最初有2000人,後來發展到數萬人參加。他們還組織劇院為學校和教育機構演出,這一系列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演出季的週六下午進行現場轉播。歷史上第一次轉播活動,是在1931年歲末最後一天,當時劇院上演的是洪佩爾丁克的作品,轉播活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後便保留下來,到現在,美國、加拿大,直到波多黎各,都可以收到這種週六下午的現場廣播。

  後來在1977年3月15日,更進行了第一場電視轉播,當時出演主角的,是帕瓦羅蒂和斯科託。二戰結束後,大都會歌劇院的情形,算是時逢太平盛世,經濟狀況非常穩定。這也因為有朱利亞德基金會和卡內基公司這樣的靠山,常常慷慨解囊的緣故。50年代貝爾蒙特夫人還贊助成立了一個“大都會歌劇院國家評議會”,會員個個是百萬富翁,他們每年隨便拿點錢來,就能湊一筆數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額不小的捐款,劇院當然不用再為每場演出賺不賺錢這類事情操心了。

  這個時候,全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都爭先恐後與大都會歌劇院簽約。1955年,偉大的黑人女歌唱家瑪麗·安德森,在威爾第的《假面舞會》中登臺演出,她成為大都會歷史上第一位黑人首席歌手。1966年春天,大都會歌劇院遷入了位處紐約林肯中心附近的新址,觀眾席有3788個座位,建築師是興建聯合國大廈的華萊士·哈里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