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養殖的市場前景

  牛肉在市場的需要還是很大的,養殖肉牛的市場前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樂觀的,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肉牛市場需要

  隨著人們對營養、健康的追求,以及膳食結構的變化,牛肉的價格越來越高,進而催生各地肉牛養殖勢頭漸起。據瞭解,目前我市有肉牛30萬頭左右,與發達地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大慶肉牛養殖如何牛起來?日前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市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聶長青說,規模小、分散,養殖水平低,導致生產的無序、盲目,致使一轟而上一轟而下,價高時都養,價低時棄養。另一方面,主要是與養殖成本高、生長週期長,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連線得不緊密等眾多因素有關。

  制約肉牛養殖的瓶頸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肉牛飼養量減少35%,大慶肉牛養殖也不容樂觀。現在,大慶存欄5-49頭的肉牛養殖戶45個,存欄200頭以上的肉牛場5個,種公牛也只有3萬頭左右。肇州、肇源、大同相對多一些,佔80%-85%,主要來自奶公牛的育肥牛居多,被養殖戶俗稱為“架子牛”。

  是什麼讓肉牛養殖戶們不敢往前多邁一步呢?

  1、養殖成本攀升

  採訪中,一些養殖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肉牛平均一天的草料在12斤,精料6-7斤,折價10元左右。成本增加後,一頭肉牛隻能賺1000元。

  2、疾病防疫困難

  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據業內人士講,肉牛疫病種類多,變種快,流行性強,難治療。

  一些農戶說,肉牛養殖最怕疫病。因為一旦得上,就會一頭一頭地倒下去,損傷的不僅是牛,還有飼養經歷與時間。

  3、治汙難度大

  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出臺,一些養殖場、大戶需要拿出一定的資金搞環保設施的建設。同時,還要投入較高的運營成本,一個500頭的肉牛養殖場,需要投入150萬元的治汙成本。

  肇源縣和平鄉的張志國,有著多年的肉牛養殖經歷,而他家的養殖場也不過170頭肉牛。據張志國講,他也曾想過擴大規模,但要擴建養殖場,就需要環保設施的投入。只有10%的利潤,再加上人工、車料等運轉費,有些划不來。

  4、生長週期長

  一頭小母牛,從養大到成為母牛,需要18個月。如果這頭母牛繁育出一頭肉牛,等肉牛能屠宰上市時,需要兩年時間。因此,繁育一頭肉牛需要3-4年。這段時間,養殖戶要給繁殖肉牛的母牛喂料,小肉牛還要吃飽、吃好。如此算來,就是白白地往裡“搭錢”。生長週期長,導致肉牛養殖成本高,農戶不願養,出現了肉牛荒、牛肉漲價的現象。

  5、產業鏈鬆散

  大型超市牛肉每斤30多元的高價,卻仍然“喚”不起養殖戶的積極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業鏈鬆散。聶長青道破了其中的玄機:“肉牛養殖由多個環節組成,從養殖戶到牛販子,再到屠宰廠,最後才是超市。而每個環節都要有收益,導致養殖戶的利益受到層層‘盤剝’,養殖戶的利益,不能實現最大化。”

  6、出路在於產業化

  如果肉牛養殖的“利益鏈”減少或控制“環節”分割,或許又是一條出路。“那就是產、加、銷一條龍作業,去掉中間商環節,使肉牛的附加值更高。”聶長青說。

  杜爾伯特縣綠牧源牧業有限公司,採取的就是產、加、銷一條龍作業模式,取名為肉牛產業創新示範基地。雖然基地今年3月份剛剛成立,但已有肉牛680頭。4.2萬平方米的肉牛繁殖基地內,料區、草棚、牛舍一應俱全。而這樣各功能完善的有規模的肉牛養殖基地,在我市並不多見。在總經理張獻軍的引領下,記者進入牛棚,2000平方米的牛舍內,通體褐色的“天山牛”正美美地吃著飼料。

  “這牛來這之前養在新疆天山腳下,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雪水,肉質槓槓地。屠宰後賣到河北、山東、大連等5個省市。”張獻軍滿臉自信。據張獻軍講,現在基地已在大慶、齊齊哈爾設立了牛肉專賣店。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除了“天山牛”外,這個基地還自己繁育近200頭肉牛。他們一頭肉牛的利潤可達3000元,是散養戶的3倍。有“利”可賺,基地不僅自己賺錢,還要讓附近的養殖們嚐到甜頭。眼下,基地又在巴彥查幹鄉大廟村、煙筒屯鎮三合村建立了養殖基地,與60戶農戶簽訂了2000頭肉牛的養殖合同。

  林甸縣花園鎮4個村,有著多年的養牛習慣,鎮裡有200多戶農戶養殖肉牛,最多時一年能出欄2000多頭。如今,鎮裡成立了肉牛合作社,規避了一些風險,肉牛統一賣給一個大龍頭企業,減少中間商環節,這樣養殖戶們都能多賺一些,平時的牛販子來買牛,大家都不賣。合作社的成立,讓養殖戶們看到了肉牛養殖的希望,花園鎮也將把肉牛養殖發展下去,達到兩萬頭。如今,養殖戶們都在扳著指頭算著一筆賬:一頭肉牛能賣1.2萬元,全鎮兩萬頭,就是2.4億。

  呼喚“好飼料”育肥肉牛養殖

  雖然肉牛發展面對很多困難,但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相繼出臺,又讓養殖戶看到了一絲亮光,使我市肉牛產業向著良性方向發展。據業內人士講,受奶業市場持續低迷因素的影響,一些奶牛散養戶在退出奶牛養殖的同時,把目光轉向了肉牛養殖上。

  記者在市畜牧獸醫局瞭解到,現在奶牛散養戶的寬限期只有3個月,乳品企業將不再收購散養奶牛的奶。我市,將有40%左右的低產奶牛被淘汰,而替代奶牛的將是肉牛。聶長青說,只有讓肉牛低成本擴張,才能把肉牛養殖業發展壯大起來。也就是說,通過淘汰的低產奶牛,解決肉牛母本不足的問題。還有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使用優質的肉牛凍精進行改良,繁殖出的便是肉牛。

  據瞭解,肉牛的母本,如果在國外引進的話,一頭大約在一萬千元,而如果是通過凍精改良的話,就可節省一萬多元。這樣,既解決了奶牛淘殺的問題,又解決了肉牛母本的問題。我市初步的想法是,把一些肉牛的凍精無償地給養殖戶使用,來增加肉牛的繁殖量。

  還有一點就是引進優質品質母本繁殖出的肉牛,不但肉好吃,而且母牛產的奶,幹物質高、奶質好。這樣就減少了養殖戶的成本。在這一點上,我市一是鼓勵建基地。準備在肇州、肇源、大同等地,利用國家和省市的專案資金建基地。二是打基礎,把母牛的繁育場,作為種源,進口或引進一些優質母牛或兼用型母牛,充實到規模企業,比如雨潤、皓月、銳時、壯大、鑫鵬等一批龍頭企業。三是搞繁育改良,通過引進優質肉牛凍精,對本地的肉用母牛進行改良。

  如今,養殖戶都希望搞一些肉牛牧場,但排汙設施是一筆大的開支,而這個設施運營起來費用高。希望國家在這方面給予大力扶持,這個問題解決了,就可緩解養殖的壓力。就在採訪將要結束時,記者獲悉,省裡有一個肉牛繁殖母牛政策,一頭補貼1100元,300頭以上的牧場,給補貼100萬元。

  為了加速養殖業的洗牌,我市藉著國家肉牛基礎母牛擴繁工程的契機,重點提升肇州、肇源、林甸境內的肉牛母牛群體和規模化養殖水平,通過政策性引導專案和資金應用取向上有所傾斜,確保肉牛母本飼養量、存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