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貨見孔子做什麼

  孔子是個知名度極高的歷史人物,他是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有很多人想見孔子探討他的教育思想,那你知道陽貨欲見孔子的故事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陽貨欲見孔子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孔子懷著遠大政治理想抱負,一直在尋找出仕做官的途徑,又不屑與陽貨一干人等“同流合汙”。面對陽貨的“橄欖枝”和出仕之路,他該如何抉擇呢?此文描寫生動有趣,充分描寫了孔子矛盾的心理。

  文章講述的是陽貨想去拜見孔子,可是孔子對他避而遠之,不想與他相見。為了能夠見到孔子,陽貨想了一條計謀,給孔子送禮,送一隻烤豬。當時的國家以禮治國,孔子本身也是個非常敬重“禮數”的人,也懂得“禮尚往來”的規矩。所以,在接收到禮物之後肯定也是會回禮。孔子不想見到陽貨,於是專門打聽了陽貨不在家的那一天去登門拜謝。沒想到,冤家路窄,兩個人在路上碰見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孔子會被陽貨給說服出去做官麼?最終,在陽貨一連串的逼問中,孔子萬般無奈之下答應出仕。

  為什麼孔子對陽貨的邀請避而遠之?根源在於,孔子的政治理想與陽貨的政治理想相悖。孔子主張德治,陽貨卻是個篡奪權力的臣子,孔子不屑與這樣的人交往。那麼,孔子為什麼會妥協呢?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政治理想。孔子熱心救世,積極參與政治。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曾周遊列國,歷經艱辛。為了未完成的政治理想,孔子只好答應出仕。

  由此可見,孔子是個十分重視禮儀的人,儘管不想面對陽貨,但也不會丟了禮數。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孔子雖然不想做官,但是答應的事情他會如實辦到,果然有大家風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物件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啟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溫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說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通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