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推崇周禮

  孔子大家想必都非常瞭解了,那麼你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推崇周禮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貴族家世影響下的崇“禮”思想

  古代文學理論中有“知人論世”說,那麼認識孔子及其為什麼推崇“禮”,就必須瞭解其家世。家世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對一個人的思想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概括孔子的家世,那就是顯赫與沒落。

  這顯赫的家世可以追述到殷周交替之際。“周武王滅殷,將殷朝末代君主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封於宋,成了宋國的第一代君主。他的嫡傳後代弗父何***孔子第七代祖***把本應由他繼承的國君之位,禮讓於其弟,從此美名傳四方。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孔子第七代祖***,輔佐過宋國三朝君主,以謙恭簡樸和熟悉古文獻而被時人稱譽。相傳《詩經》裡的《商頌》就是他追念殷商祖先所作的史詩。正考夫的兒子孔父嘉***孔子第六代組***在宋國貴族的內訌中被殺,其後代為避禍而逃難到魯國,以孔為姓氏。從此,這貴族家世如日薄西山,漸趨沒落了。”

  孔子的父親是孔父嘉的五代孫。雖然立過兩次戰功,但已無力改寫家族沒落的歷史。因此他的戰功只是這個顯赫家世的最後一頁。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非常重視“禮”的,而“禮”又是貴族所推崇的。而由以上看來,孔子是有著曾經顯赫的貴族家世,雖然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病故了,但孔子的母親肯定不止一次地向孔子敘述過這光榮的家世。這自然激勵著孔子從小就產生了躋身仕途而重返貴族行列的志向。然而,這需要掌握體現了貴族的政治規範、處世方式和生活情趣的周禮。這多少對孔子學習周禮、推崇周禮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孔子的爺爺代就已經是士族,《國語﹒齊語》告訴我們:士在中國古代的春秋以前,不僅是“四民之一”,而且是“四民之首”——士、農、工、商,即平民的上層——最高等級。由於士是平民的最高等級,所以,其社會地位比其他平民高;與貴族的關係密切,是貴族的“臣、僕”,可為貴族的“家臣”;有的還可任官,或幫助貴族管理采邑,是貴族治理農、工、商等平民的紐帶和橋樑;生活比其他平民灑脫,受人景仰。正因為孔子的家庭處在這樣一個特殊地位,也使孔子直接接觸了很多來自貴族階層崇 “禮”的思想,這些都對孔子以後推崇周禮的思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禮’是西周以來奴隸制上層建築的集中表現。是用來維護奴隸制的上下尊卑的等級關係的典章制度和禮儀形式。”

  當時春秋時期的政治家把禮看作是國家的根本,認為它是“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左傳隱公十年***。因此,如何對待禮也就成了國家最大的政治,受到當時政治家的重視。維護“禮”,實際上就是維護封建領主國家制度,有利於封建貴族階級。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 “禮”在當時是被貴族所推崇的。而從以上看來孔子有著顯赫的貴族家世和接近於貴族身份的士族地位,所以“禮”在孔子的思想意識中是潛在的,並隨著孔子的年齡增長,這些意識就變得日益明顯和清晰了。

  孔子維護“禮”的原則態度比較突出,他認為周禮兼有夏、殷兩代的長處,是最完美的。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為政***。對周禮表示十分的讚賞。甚至對舊制度的些微變更也表示反對。如:“子貢欲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左傳》哀公十年,齊國大夫陳成子把齊君齊簡公殺死。孔子聽到這一訊息後,馬上去告訴魯君,請求出兵去討伐陳成子。只是魯國沒有接受孔子的建議,孔子才只好作罷。孔子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孔子是主張正名的,以臣殺君,是大逆不道,不符合孔子的正名思想,違背了周禮,故而這一次孔子雖不在其位,卻謀其政了。這說明孔子並不要根本改變封建領主制度,這並不奇怪。孔子家世沒落,到其父一代已失去了貴族特權變成了士族,士有他的夢想,那就是向上爬,躋身於貴族階級,而孔子的父親也一直希望有一個能重振這貴族家世的兒子。因此,重振貴族家世便一直是孔子的責任和夢想。正是這樣的原因使孔子擁護貴族階級,其自然而然也推崇這有利於貴族階級的“禮”。

  二、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崇“禮”思想

  從《論語》、《左傳》、《史記》等先秦史料中,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孔子與西周的密切關係。如孔子“適周”、“親周”、“從周”、“繼周”、“為東周”等等。而孔子本人|更是深受周禮的影響。章學城說:“孔子之大,學周禮一言可以蔽其體。”可見章學城是這樣認識孔子與周禮關係的。的確可以說,孔子自幼及長至老,都與周禮發生密切關係。“孔子年六歲,為兒嬉戲,即常‘陳俎豆,設禮容。’年長,適周問禮。居魯,‘入太廟,每問事。’及晚年,刪詩書,訂禮樂。”

  孔子之所以一生都與周禮有密切關係,並學習周禮、推崇周禮,這主要是受其所居住的魯國地域文化的影響。

  孔子所在的魯國位於今山東省西南部,北依泰山,與齊為界,東臨大海,西南接壤於宋、衛,自然環境與經濟條件,在當時的各國中是名列前茅的。與各國相比,最值得魯國自豪的,當然是它的文化傳統。殷滅周興,周武王將功勞大、威望高的周公封了魯。周公是武王的胞弟,是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並有豐富的文化歷史知識,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禮儀音樂***即人們所稱的廣義上的“周禮”***,多半是由他制訂的。《禮記﹒明堂位》說:“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由此可見,周公不但“制禮作樂”,還曾在周王朝管理朝政。其兒子伯禽則代理他做了魯國的國君。伯禽帶來了其他國家所不能得到的天子專用的禮樂、器物、典冊,使魯國成為唯一能用天子禮樂和祭祀天地祖先的諸侯國。他還帶來了太史太卜等文化事務的管理者和官吏。伯禽治理魯國,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變化和改革魯國原來的風俗、禮樂。在伯禽的多年經營下,周禮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在魯國得到完善的儲存和發展,並影響了魯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左傳》襄公十年說“諸侯宋、魯,於是觀禮。”宋國保留的自是殷禮, 魯國儲存的則是典型的周禮, 即所謂“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

  直到孔子出生的前後,對於這一文化傳統的因循仍是魯國的光榮。據說,孔子八歲的那年***公元前544年***吳國的公子季札到了魯國。特別令他興奮的是聽到了魯國儲存著的較完整的周朝樂歌。當他聽到《周南》、《召南》兩部分樂歌時就說:“真好啊!這反映出周代建國的基礎已經有了,只是還有點草創的光景。其中表現出勤勞,可是沒有怨意。”以後,他又聽了宮廷音樂《小雅》和《大雅》,也順便誇獎了幾句。他還見識了周代以前的音樂歌舞,其中相傳為舜時的樂曲《韶》最使他陶醉了。他十分欣賞的說道:“我已經聽到並看到最好的了,再有其他的音樂,我也不想享受了。”此外,孔子十歲的時候,晉國使臣韓宣子來到魯國,他從魯太史那裡見到《易象》和魯國的史書《春秋》,既羨慕又感慨地是說:“周禮都儲存在魯國啦!”從這兩件事可窺見:周禮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在魯國是十分完備和相當悠久的。

  《禮記·明堂位》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常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常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正所謂“周禮盡在魯矣。”

  正是這樣的地域文化環境給了孔子良好的學習周禮的機會。正是對周禮的學習,使孔子認識到周禮是在夏、殷兩代禮制的基礎上歷史演進形成的,更加完備,更加成熟,洋溢著更多的精神文化內容,近乎完美,是最理想的社會制度。而孔子一生積極入仕,希望建構完美的理想社會。因此,孔子極為推崇周禮。儘管春秋時期,是新興的封建制逐漸取代陳舊的奴隸制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在這一社會大變動中,原先滋生於奴隸制土壤的周禮文化傳統趨於沒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當時人們所謂的“禮崩樂壞”,因而這一正統文化的崩潰和沒落,在魯國那裡引起的震動和痛苦無疑要比其他諸侯國更為強烈和深刻。而深受魯國周禮文化薰陶的孔子更是對其深感嘆惜。所以孔子年輕時候就樹立了復興國禮的決心。從孔子後來顯露的政治理想中,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孔子對周禮的推崇。而且在孔子對魯國周禮傳統的弘揚下,即使在魯國滅亡後,其禮樂傳統也深入到人們的意識深層,秦朝末年,劉邦兵圍魯時,“魯中諸儒尚講誦育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可見孔子對周禮的推崇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地域文化對人的思想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這也是孔子為何與周禮關係如此密切及為何推崇周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