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尊稱孔子為什麼聖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原名孔丘,著名教育家,那麼後人稱孔子為什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後人稱孔子為什麼,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被稱為什麼

  孔子死後,歷代皇帝為表尊崇不斷地追諡。至今為止,孔子的思想學說已經成為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影響源遠流長。後世均尊稱孔子為聖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在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的甲申時,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殷遺貴族的後裔,早前,他的祖先從宋國出逃,因此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夏邑縣。

  春秋時期,西周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瓦解,社會動盪不安,戰亂紛爭。在這艱苦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下,孔子曾擔任官職,與魯國、貴族勢力進行鬥爭角逐,以緩和階級之間的矛盾;體恤百姓,愛民如子,主張以德仁治國,希望恢復西周的秩序。在這政治、經濟制度崩盤的國家,孔子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辛。但他勤奮好學,虛心請教各位名師,一生周遊列國,致力於遊徒講學,推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其教育思想的成就為: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及精神,還倡導“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技巧等,歷史上第一個開設私人講學風氣;政治思想上,提出了“禮”,開創“仁”的學說。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他認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識,接受教育。孔子打破了貴族的知識壟斷,授徒不問出身,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動,符合當時底層人民的心聲。孔子還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穎說法,他認為每個人的性格差異在學習上有其不同的影響,應該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賦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這是說學到了知識,培養了品德,成為君子之後,就該去做官,為國家政治做貢獻,為平民百姓謀福利。孔子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有傑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勸學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溫故而知新”,教育學子要經常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勸導人們讀書學習要並重學習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讀書。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的這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主張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自己思考知識所得和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採用“填鴨式”的教學將所有知識觀點一股腦灌輸給學生。孔子不但培養了諸多傑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為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中國古代私塾教育開創了先河。

  孔子論語

  《論語》是一部春期時期的散文集,雖與孔子相關,但並不是孔子所著,是由他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編輯纂寫而成的。《論語》採用語錄體的方式,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舉止。

  《論語》堪稱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裡面有不少反映孔子思想的內容。它與其他三本著作《孟子》、《大學》及《中庸》合稱為四書。現今留存下來的《論語》總共有20篇,492章,因為是語錄體,所以書中大多是孔子他們的語言記錄,雖然用的詞句較少,但是表達出來的意思卻很豐富。

  《論語》的描述核心是孔子,書中有不少描寫他的行為儀態的詞句,還將他的精神氣質刻畫地極為形象生動。與此同時,除了描寫孔子外,還以孔子為中心,描寫了不少他的弟子的形象,其中有能言會道的子貢、溫文爾雅的顏回、直爽魯莽的子路等等,將每個性格特點不同的弟子刻畫得非常傳神,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論語》的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涉及到道德方面的內容,也有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內容,更有涉及到人格方面的內容。從中也能看出,孔子的成就之大,不論在道德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亦或是人格方面都有著他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論語》對於那些研究孔子的學者或歷史學家而言是一大利器,非常有利於他們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思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