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簡介

  黃花崗起義又稱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等,是1911年同盟會發起的一場起義,領導有有黃興、林覺民等人。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留下了深遠的意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故稱為“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宣統三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

  黃花崗起義意義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歷史上,這次起義意義重大,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第一是黃花崗起義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第二黃花崗起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進一步高漲,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開闢了前進的道路,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並且推動了亞洲的民主搜尋革命運動。

  第三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第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