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是個怎麼樣的人

  陸遜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丞相。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遜文武兼備,足智多謀,不僅能治國,還能統帥將士,是一位頗有名望、戰功卓越的將領。此外,他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孫權曾將他與商湯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相媲美。

  年輕時是陸遜本來是一個書生,文質彬彬,知識淵博,但是命運讓他涉足政治,成為了孫權的幕僚。陸遜後來在政治上也做得有聲有色,最後當上了東吳的丞相。在擔任海昌縣令時,面對旱災,陸遜開啟糧倉救濟百姓,並積極組織農業生產,緩解了災情,受到百姓的信賴。他建議孫權休養生息,減少賦稅,取得百姓的心。

  在軍事上,陸遜攻於計謀,擅長用兵,以一位出色的軍師。當初平定山越時,他設定疑兵,假裝有很多兵馬圍攻,四處吹角造勢,結果一舉攻克山越叛軍。奪取荊州時,知道關羽自大,就以卑微的語氣給他寫信,奉承他,放鬆了他的警惕,輕而易舉攻下荊州。夷陵之戰更是陸遜的成名戰,他等待時機,巧用火攻擊敗了蜀軍。另外,陸遜在對待俘虜上很寬厚,就連他們的家人也得到了照顧。

  陸遜是三國東吳的丞相,著名的軍事家,在夷陵之戰中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巧妙得采用火攻方式燒掉了蜀軍數營,使得劉備倉皇而逃。陸遜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取得了不俗的功績,也是一名忠心仁厚的人。

  陸遜火燒連營的故事

  公元221年,劉備伐吳,孫權在就和無果後派陸遜帶著五萬人抵禦蜀漢的進攻。為防止武陵的蠻夷聯合,孫遜先派步騭守住益陽,自己帶著兵馬退到夷陵、猇亭,以拉開戰線,找出破敵的方法。

  蜀軍攻下多地,逼近吳軍,吳軍將士都著急地向出兵應戰。陸遜沉著應對,命將士堅守不戰以消耗蜀軍的兵力和士氣,因為他覺得當下蜀軍士氣高漲,且佔據高山險要之地,不易攻,只能多方觀察,謀劃克敵之策。劉備在山谷設下埋伏,引誘吳軍,陸遜識破計謀,堅持不戰。

  兩軍對峙了半年,來到了酷夏時節,蜀軍久攻不下,士氣大減,士兵疲憊不堪,水軍轉戰到陸地,無法形成水陸兩軍配合作戰的策略,過長的戰線也不利於軍需補給。陸遜看準時機,下令反攻,先派軍攻擊蜀軍的其中一營以試探軍情,隨後命將士攜帶草束用火攻攻破一個營的蜀軍,然後派大軍擊退劉備。孫桓和朱然夾擊向北撤退的張南,陸遜派水軍守住長江,孫桓鎮守夷道,用長江分散蜀軍的兵力,一一破之。吳軍仍然採用火攻,燒了蜀軍的四十多個營寨,蜀軍死傷慘重,劉備退到馬鞍山的險要之地。陸遜命大軍圍攻,殺敵無數,蜀軍徹底潰敗,劉備突出重圍逃到白帝城。

  陸遜是怎麼死的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癥結在於權認為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遜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遜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淩統、朱然、潘璋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詰遜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遜,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

  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遜,不會與遜為策婿毫無關聯。陳壽拿權與勾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