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廉頗將軍的一封信

  廉頗是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山西太原人,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成就為大破齊國,連挫燕軍。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給廉頗的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篇1

  廉頗 :

  您好!

  我是來自21世紀將要畢業的小學生,我雖然對你不是很瞭解,但是,我從《將相和》這篇課文中知道你是一個“大人”,而不是一個“小人”。

  書說: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一次看覺得其實,誰無過錯?廉頗你其實是一個大將,而那個藺相如,只靠一張嘴官就比你大,要是我,我也會一時間氣昏了頭的。但是,藺相如他是一個寬巨集大量的人,他一心躲著你,連早朝都不上了。此時的你應該識相點,不要計較了,這樣才有大將之風。直到他說為了國家才避開你,你才覺悟。

  再一次看,我覺得你其實也是個知錯能改的好將軍,你最後還是不讓我失望,做一個有大將之風的人,你因為佩服藺相如的品格,而不去跟他計較,和他共同輔國,最後國家安然無恙 。

  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合,國家則危。

  21世紀的人:123

  2007年6月19日

  篇2

  廉頗愛卿:

  身體安否?聽聞汝與藺愛卿和解之事,寡人甚感欣慰。

  兩位愛卿均為吾國出生入死,使秦國震懾於吾國之強盛,不敢欺凌吾國,正是因為吾國武有廉愛卿,文有藺愛卿。自開國以來,朝堂之上便分成文武二派,汝為武將之首,藺愛卿為文官之首,如若汝等不和,勢必牽動朝堂上之文武不和,秦國虎視吾國已久,必定乘機進攻,如此,吾國危矣!

  寡人知汝生性耿直,認為藺愛卿不過依仗口齒伶俐,區區功勞,其官位便在汝之上,而汝在沙場上征戰多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守無不固,職位卻在藺愛卿之下而感到不滿。可是藺愛卿並非只靠一紅口白牙,更是機智勇敢。曾記否,數年前澠池之會上,秦王竟命寡人為其鼓瑟,幸藺愛卿在秦王面前不懼強權,捨身護主,凜然正氣,命秦王為寡人擊缶,不僅沒使寡人蒙受侮辱,還使寡人顏面倍增,令秦王不敢欺辱於吾國。

  幸汝非有勇無謀之輩,在藺愛卿門前負荊請罪,其誠意天地可鑑,藺愛卿亦寬巨集大量,既往不咎,與廉愛卿和睦如初,如不然,吾國必國難當頭也!汝之知錯能改與藺愛卿之寬巨集大量令寡人自嘆不如,若文武百官皆能若汝等一般,和睦相處,吾國無憂也!

  祝:

  吾國愈來愈強盛

  趙惠文王

  戎辰年四月廿三日

  篇3

  廉頗將軍:

  今天我們學習了《將相和》一文,心中有些話想對您說.

  您是趙國的大將軍,您有著高強的武藝,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讓敵人聞風喪膽,我對您非常敬佩.

  當您看到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您高,您就不服氣了,還揚言要給藺相如下不了臺.您不服氣的原因是您認為藺相如沒有什麼能耐,光憑一張嘴就爬到您的頭上.您這樣認為就錯了.您和藺相如都是趙國不可缺少的人才,您們同樣為了保衛趙國而出生入死.您在沙塵滾滾的戰場上與敵人兵戎相見,您是冒著的生命危險在戰場上與敵人作鬥爭.其實,藺相如也是在戰場上與敵人作鬥爭,只不過,他的戰場不是刀槍箭影的沙場,而是一個無形的戰場.藺相如為了能完璧歸趙,在秦國大殿上,在秦王面前,不畏強暴,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和氏璧.在“澠池之會”上,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以此來侮辱趙王和趙國.藺相如同樣是冒著生命危險,對秦王步步緊逼,逼得秦王沒有辦法,只好為趙王擊缶.藺相如再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團結就是力量”.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將軍啊.如果你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深諳著其中的道理,所以,當廉頗將軍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了臺時,藺相如時時刻刻躲避著您,並不是因為藺相如害怕您,而是他時刻以國家利益為重啊!

  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為了趙國人民能安居樂業,請廉頗將軍不要為難藺相如了.

  祝:

  身體健康

  廉頗人物生平

  廉頗***生卒年不詳***,封信平君,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曾在對齊國、魏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

  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又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斬殺燕國的慄腹,並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時,因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大梁和楚國,去世後葬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境內***。他和趙國上卿藺相如之間曾發生過“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美談;史書記載廉頗食量驚人,年老時每頓飯還能吃一斗米、十斤肉,並經常披甲跨馬馳騁校場。其晚年趙王曾想重用廉頗,派使者請其出山,廉頗為顯示自己未老,當著使者面吃下一斗米、十斤肉並披甲跨馬馳騁校場。但遭郭開排擠,使者謊稱廉頗“一飯三遺矢”。趙王遂以為廉頗老而無用,便不復用。

  宋朝大詞人辛棄疾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賞識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