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人物生平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yī***,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意為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早期生活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嶽、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西行求法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曲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

  翻譯經文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

  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援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

  顯慶二年657年正月,唐高宗至東都洛陽,敕命玄奘陪從。玄奘乘回洛陽之機,就近回鄉與惟一尚存的姐姐張陳氏晤面。這是他自617年離家後首次回到家鄉。在姐姐的幫助下,玄奘至父母墳塋祭掃拜謁,並求得高宗批准,改葬父母墳塋至故居西原,洛陽僧俗萬餘人蔘加了遷葬大典,之後返回長安,繼續譯經;

  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藉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

  鳳棲原野

  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圓寂,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玄奘之路

  2011年金鐵木執導的央視紀錄片

  影片資訊

  大型史詩劇情紀錄片:《玄奘之路》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

  片長:60分鐘/集,共6集

  內容簡介

  玄奘西行成功幾百年之後,歷史逐漸變成了傳奇,傳奇慢慢地變成了神話《西遊記》: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帶著一頭豬和一匹馬,保護著斯文懦弱的師父,去西天取經。其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加工,這個叫孫悟空的徒弟,成為故事的核心,而師父唐僧已經面目全非,可我想:那是書西天取經的磨難以一種藝術形式實體化了,充分體現了其中的艱辛。不過,在《西遊記》成為文學經典的同時,人們漸漸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實的玄奘越走越遠,只剩下一個輪廓模糊的背影。《大唐西域記》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而成,詳盡地記錄了他十九年西行的歷程,《三藏法師傳》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棕撰寫,真實地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後,讓我們根據這兩本著作,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真實,從唐僧回到玄奘。《西遊記》雖然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但是其中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難卻和真實情況如出一轍,全都是經書落水與晒經,這正應了電視劇中孫悟空勸解師傅的那句話:“天地本不全,經文殘缺也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為也!”

  戈壁沙漠的荒涼西域,大行僧人,孤身涉險,經歷西域十六國,征途跋涉數萬裡,十七年西行求法的弘願,傳世卓越輝煌的曠世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