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將領林鳳祥簡介

  林鳳祥是太平天國軍隊最早的四軍帥之一,是西王蕭朝貴的心腹猛將,也是楊秀清倚重的開路先鋒。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林鳳祥人物簡介

  林鳳祥***1825—1855***太平軍將領。壯族。農民出身。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任御林侍衛。1853年1月率軍首登武昌城,封天官副丞相。建都天京後,與李開芳、羅大綱率軍攻克揚州、鎮江。同年5月與其他北伐主將,率精兵2萬餘人在揚州誓師北伐。1854年春因彈糧、寒衣不繼,援軍未至,遂南撤阜城、連鎮,挖壕堅守,奮戰9個月。次年3月連鎮陷落,受傷被俘;4月在北京就義,後追封為求王。

  林鳳祥人物生平

  林鳳祥於道光五年***1825年***生於廣西桂平,由於自幼喪母,其父憐愛未加檢束,以致放蕩不羈。少年之時,但遇不平事,就挺身相助。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打死縣城劣紳,縣令緝捕,其七叔林秀中賣豬4頭給他作路費,奔走他鄉。林鳳祥遂混跡江湖,設肆賣卜,並得以結識洪秀全、楊秀清。咸豐元年***1851年***參加洪秀全金田起義,為結拜的40個盟兄弟之一。

  洪秀全永安建制,林鳳祥受封司馬。此後,林鳳祥任開路先鋒,率領太平軍進攻桂林、長沙、武昌、鎮江、南昌等,轉戰南北,獨當一面,驍勇善戰,功績輝煌,累升至天官副丞相。

  咸豐三年***1853年***2月,太平軍從武漢水陸東下,林鳳祥率部從陸路進擊,所向披靡。3月,率軍先破南京儀鳳門,旋攻佔揚州,封靖胡侯。

  是年5月,太平軍北伐,林鳳祥奉命與定胡候李開芳、平胡候吉文元統率2萬餘人從浦口***今屬南京***出發,經安徽滁州北上。6月攻克河南重鎮歸德***今商丘***,擊潰清軍5000餘人,繳獲大批鐵炮、火藥。因無船隻,未能渡黃河北上,乃循黃河南岸西行,主力7月於鞏縣***今鞏義***渡過黃河。

  渡河之後包圍懷慶***今沁陽***,內攻堅城,外防清援軍,與敵反覆爭奪,未能破城,延誤戰機。9月初撤圍,從垣曲進入山西,破平陽***今臨汾***,抵洪洞,然後東插太行山,於9月底破臨洺關***今河北永年縣治***,進入直隸***約今河北***境。清廷大震,於京師成立巡防處,調兵阻擊北伐軍北上。

  林鳳祥避實擊虛,揮師於10月末進抵天津西楊柳青,於靜海、獨流鎮紮營固守,以待援軍。洪秀全、楊秀清得悉北伐軍在天津受阻待援,於次年2月調集援軍7500人,從安慶北上增援。林鳳祥久等援兵不至,被迫自靜海、獨流鎮南撤。

  咸豐四年***1854年***5月5日,至東光縣連鎮,與李開芳商定分軍。李開芳率精騎南下接應援軍,馳抵山東高唐,方悉援軍已在臨清敗沒,乃據高唐作固守計。林鳳祥則繼續困守連鎮,內缺糧草,外無援兵,以劣勢兵力頑強抗擊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軍。咸豐五年***1855年***2月棄守西連鎮,集中兵力守東連鎮。

  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將連鎮層層包圍,待至雨季到來,清軍又引南運河水,將連鎮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可是林鳳祥鎮定自若,繼續指揮突圍作戰,連僧格林沁也認為,北伐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充分顯示出林鳳祥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度。

  咸豐五年***1855年***3月7日,在孤軍奮戰9個月後,連鎮終被清軍四路攻陷,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由清恃郎瑞麟、總兵經文岱等檻送到北京,由大將軍綿愉辦理此案。在清廷嚴刑逼供下,林鳳祥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詞》,錄下其身世及經歷。最後被害於北京西市。行刑時***凌遲***林鳳祥毫無懼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時年三十一歲。

  1863年洪秀全追封林鳳祥為殿前夏季察天軍頂天扶朝綱求王協千歲。

  林鳳祥與李開芳

  林鳳祥、李開芳這兩員太平天國曆史上的猛將,不論在太平天國的建國初期,還是在從廣西到金陵的進軍途中,以及後來的北伐戰爭,都顯示出他們猛打猛衝的軍事才能。在太平天國進軍階段,林鳳祥、李開芳和羅大綱三人是最能打仗的,李秀成稱他們是帶兵的將領,地位僅在諸王及秦日綱、胡以晃之下。林鳳祥、李開芳的成長,主要是在戰爭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從廣西到湖南,他們都是打先鋒的部隊,兒乎是所向披靡,很少打過敗仗。蕭朝貴抄近路偷襲長沙時,林鳳祥、李開芳是蕭朝貴選中的戰將,蕭朝貴不幸戶炮犧牲,林鳳祥、李開節真接歸石達開指揮。他們兩人互相配合,十分默契,打起仗來比較順利。在攻克嶽州之後,太平軍揮師武漢三鎮,李開芳首先攻克漢陽,林鳳祥首先轟塌武昌城牆。攻克南京戰役也是他們兩人首先破城而入。髓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鎮江、揚州。太平天國建都南京之後,洪秀全、楊秀清決定西征和北伐,林鳳祥、李開芳被選派擔任北伐軍統帥。從浦口出師之後,經江蘇、安徽、河南、山西進入直隸,一路橫衝直撞,機動靈活,有如一股不可抗拒的鐵流,奔流在北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但由於到了天津南邊的靜海、獨流,決定駐紮待援。

  咸豐四年***1854年***5月5日,至東光縣連鎮,與李開芳商定分軍。李開芳率精騎南下接應援軍,馳抵山東高唐,方悉援軍已在臨清敗沒,乃據高唐作固守計。林鳳祥則繼續困守連鎮,內缺糧草,外無援兵,以劣勢兵力頑強抗擊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部清軍。咸豐五年***1855年***2月棄守西連鎮,集中兵力守東連鎮。

  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將連鎮層層包圍,待至雨季到來,清軍又引南運河水,將連鎮淹泡,使北伐軍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可是林鳳祥鎮定自若,繼續指揮突圍作戰,連僧格林沁也認為,北伐軍“雖被圍萬分窮蹙,糧米斷絕,以人為糧,或戰或守,從容不迫,毫無潰亂情形”,充分顯示出林鳳祥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度。

  咸豐五年***1855年***3月7日,在孤軍奮戰9個月後,連鎮終被清軍四路攻陷,林鳳祥因重傷,偕部分將士退入地道暗室,翌日被叛徒施紹垣出賣而被俘。由清恃郎瑞麟、總兵經文岱等檻送到北京,由大將軍綿愉辦理此案。在清廷嚴刑逼供下,林鳳祥僅留下一份403字的《供詞》,錄下其身世及經歷。最後被害於北京西市。行刑時***凌遲***林鳳祥毫無懼色,“刀所及處,眼光猶視之,終未嘗出一聲”,時年三十一歲。

  開芳入守高唐州時,見僧格林沁兵到,知鳳祥軍已覆沒,始決定突圍。時戰士尚存五百多人。二月初十夜***夏曆正月二十九夜***,開芳率領出東門,縱馬向東南急馳,打算經濟寧入江蘇豐縣,渡黃河南歸。

  第二開晨,馳到茌平縣馮官屯。僧格林沁帶馬隊追到,步兵也跟著到來,把馮官屯圍困,四面築炮臺,向村內轟擊,房屋盡被擊塌。太平軍在村內掘挖土濠,盤旋三匝,可從地下通行,即在溝內掘窖潛藏,以避炮火。圍濠之外,復挖小孔,戰士伏在地下,向外瞭望,俟清軍逼近,鳥槍打得到的地方,即向上開槍。清軍傷亡累累。僧格林沁不敢進逼,他展轉籌謀,因馮官屯旁舊有漢河,可通途運河,乃用水攻,引放運河以灌馮官屯。

  太平軍從屯內向西南面的清軍礮臺邊開地道,打算轟開缺口突圍。三月初八夜***夏曆二月二十八夜***,先向這一面佯作突圍,與清軍略一接觸,即詐敗退回。清軍自以為防守嚴密,太平軍不會再從這方面來突圍了,不加警備。第二夜,太平軍就在這裹放地雷把炮臺前的濠牆炸塌,立刻衝出,斬殺清軍。清軍倉卒失措,四散逃命。時炮臺外還有圍濠一道,太平軍正在趕急填濠,僧格林沁已聞警,飛調大軍到,扼濠堵截。太平軍苦戰不能過濠,乃把炮臺上的大炮和其他軍器一起俘獲,從容退回溝內。清帝奕詝得敗報,命軍機大臣傅諭僧格林沁等嘆息說:「甚至傷亡兵勇,遺失炮位,似此情形,……以萬餘兵勇,圍數百之賊,百計經營,迄無把握,朕心寶深焦灼」。

  三月十三日***夏曆三月初四日***,清軍引河工竣,第二天,放水淹浸,圍堤以內,高處有水三、四尺,低處水深至五、六尺,太平軍潛伏處,都有水三、四尺,火藥、谷麥半被水浸。在水淹的第二天,太平軍在西北面清軍炮臺附近埋的地雷,其火藥袋、火藥簍都被水漂出。從此地已遭水淹,不可能再用地雷轟塌圍牆。三月二十九日***夏曆三月二十日***以後,水勢已經成圍,難以飛渡重濠,但英勇的太平軍決不在困難前低頭,連夜向清軍南北炮臺進攻,企圖突圍,終因兵力太相懸殊,敵人又靠大水作圍,都被阻截退回,僧格林沁要活捉開芳,假說愛他才幹,望他來投。開芳正在無計可施,以為何不如將計就計,竟出下策,於四月二十一日***夏曆四月十三日***,先派心腹先鋒黃近文帶領將士一百四十多人,混入難民內,齊出詐降,在外接應。他看見僧格林沁把詐降的將士用小船渡出重濠,以為敵人中計,到二十四日***夏曆十六日***晨,大風驟起,飛沙揚塵,瞬息不辨南北。他就寫一封詐降信給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要他先繳械。開芳帶領將士,全副武裝,乘坐小船,偽作前來繳械。他以為僧格林沁受降不會作防備,又有黃近文等在外接應,天又大風蔽日,正是突圍的好時機,一到濠邊,就可以乘此脫逃。不料僧格林沁早已看出他的詐降,先把黃近文等都殺死,絕了接應,到要渡他出濠時,又暗派馬步隊萬多人張左右翼包圍著。開芳既入敵人彀中,和將士都在濠邊被擒。

  僧格林沁將李開芳及他的部下黃恣端、謝金生、李天佑,譚有桂、韋名傅、曹得相,檻送北京,其餘將士一百多人,都在馮官屯被殺犧牲。開芳在路絕食,檻送官員屢次婉勸,均拒不食。

  太平天國乙榮五年初五日***夏曆四月二十七日***,李開芳等七人在北京就義。敵人正綁黃懿端上身時,懿端飛腳把敵人踢死兩個,踢傷兩個,把敵人嚇倒。到刑場時,觀眾萬頭攢擁,懿端高聲對觀眾說:「自出天京,所向無敵,清妖不堪一擊,滅亡就在眼前」。當敵人把開芳和懿端用寸磔酷刑凌遲處死時,他們都昂首揚眉,怒目四顧,表示蔑視敵人,英雄不屈的氣概。癸開十三年,太平天國敘開芳功,追封靖王,子李永保襲爵。

  林鳳祥人物評價

  盧六、馮雲山、蕭朝貴、林鳳祥、李開芳等一批批太平天國將領壯烈犧牲,最終使這次震盪全國、驚動世界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在清王朝和帝國列強的聯合鎮壓下失敗而告終,但是,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最光輝的一頁。

  由漢、壯、瑤等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失敗,歷時14年之久,戰鬥遍及大半個中國的18個省,給予清王朝的封建統戰和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最沉重的打擊;同時,其漢、壯、瑤等族人民團結奮鬥、通力合作、並肩作戰的革命精神,成為後來八桂各族人民合力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共同創造繁榮富強的廣西和南寧的重要“精神基因”。


  看過太平軍將領林鳳祥林鳳祥簡介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