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奇案是什麼

  慈禧垂簾聽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緒之交,曾發生無數的奇情冤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張汶祥刺馬案最為轟動,統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末四大奇案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

  任總督

  太平天國失敗後,人們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其實他的部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不得不依重湘軍,但是,如今太平軍被"蕩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許曾國藩在江南坐大嗎?東南臥著一隻虎,她睡覺也不安心。於是她把曾國藩調離江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迅速裁撤湘軍。

  被刺

  江寧是湘軍攻下來的,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孑然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馬新貽被刺,朝廷心中明白,為了不致激起兵變,動搖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蒞江寧坐鎮。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

  原因

  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來,他們比土匪還要凶殘,明目張膽地肆疾搶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後,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將領。這些人並不回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擄掠。有些人蔘加了哥老會,有些人本來就是哥老會成員。湘軍裁撤擴大了黑勢力,散兵遊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成為社會的一大公害。馬新貽在懲治散兵遊勇時非常嚴厲,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有非法行為的散兵遊勇即就地正法。散兵遊勇和黑勢力對他恨之入骨。

  南行日記

  那個曾給孫衣言透過口風的顏士璋頗有心計,他寫了一本《南行日記》,記述了赴寧的全部過程。據他的曾孫顏牧皋說,日記中寫道:"刺馬案與湘軍有關。""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

  說法一

  張文祥刺殺馬新貽,在警衛森嚴的督署重地一撲而中。馬新貽被刺後,立即有"刺馬案"戲文上演,而且正值鄉試,安徽學政殷兆鏞出試題,竟然寓其譏諷,喬松年也來湊熱鬧,寫了一首歪詩作證,湘軍將領給張文祥立碑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刺馬案是一件有計劃、有組織的政治謀殺事件。從案件的實施,到輿論的有力配合,以及對審案的精心策劃和對結案的精明設計,都說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說法二

  刺馬案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無光。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后為了維繫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一句話,馬新貽是個好官,張文祥是個發逆。大量野史、筆記、小說、戲曲,不顧官方史家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公諸於眾。馬新貽官運靠的是假報軍功結納權貴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本是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拜把兄弟們原以為可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奸佔了兄弟妻室,又誘殺了兄弟。張文祥因偶然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出刺馬的大案來。此事轟動朝野,慈禧太后驚問:"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地回答:"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張文祥供詞閃爍,主審大員奏案含糊,期間雖有曾國藩、鄭敦謹等朝廷大員複審,卻始終未得真相,1871年10月,張文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靈。

  清末四大奇案:楊月樓案

  經過

  楊月樓是某京劇戲班演小生的名伶,由於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時,時譽贊其玉立亭亭藝兼文武。同治十一~十二年期間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戲園金桂園演出傾倒滬上男女,一般京調非偏愛只為貪看楊月樓。

  就在同治十二年冬天楊月樓因與一商家女子的姻緣而引發了一場官司。楊月樓在金桂園連續演出表現男女之情的梵王宮等劇,一廣東香山籍茶商韋姓母女共往連看三天。韋女名阿寶年方十七,對楊月樓心生愛慕。歸後便自行修書細述思慕意欲訂嫁婚約,連同年庚帖一併遣人交付楊月樓約其相見。楊月樓且疑且懼不敢如約,韋女遂病且日見沉重。其父長期在外地經商未在滬,其母即順遂女意遣人告知楊月樓,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樓往見遂應約,倩媒妁具婚書,行聘禮訂親並開始準備婚事,但事為韋女叔父所知,以良賤不婚之禮法堅予阻攔謂,惟退。

  韋母遂密商楊月樓,仿照上海民間舊俗行搶親 ,韋女叔父即與在滬香山籍鄉黨紳商以楊月樓拐盜罪公訟於官。於是正當其在新居行婚禮之日,縣差及巡捕至,執月樓與韋女,並起獲韋氏母女衣物首飾七箱據傳有四千金。在將韋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據記小車一輛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紅衣猶未去身也。沿途隨從觀者如雲。審案的上海知縣葉廷眷恰亦為廣東香山籍人,痛惡而重懲之,當堂施以嚴刑,敲打其楊月樓脛骨百五;女因不僅無自悔之語,反而稱嫁雞遂隨雞、決無異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監待韋父歸後再行判決。此案一出立刻傳遍街衢,輿論轟動。楊月樓是紅極一時,人人皆知的名優,犯了這樣頗富戲劇性的風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時優伶一向被視為賤民,而韋姓茶商則不僅屬良家且捐有官銜,是有一定身份、家資小富的商人,楊月樓以賤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違反了良賤不婚的通行禮法。此外韋楊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當形式,而鄉黨則以拐盜公訟於官縣官,又以拐盜而予重懲,這種種不合常規的事情也引起人們的興趣,因而一時眾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