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的遺址在哪

  土木之變又亦稱土木堡之變,是發生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被俘,明朝慘敗的事變。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二十萬大軍傷亡過半,死傷慘重,代價之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土木之變遺址

  土木之變遺址在今天的河北懷來東。

  出北京西北方向的八達嶺繼續前行50公里,即進入河北省張家口市所轄的懷來縣境內,這裡就是著名的懷涿盆地。從西南方向山西而來的桑乾河、西北方向大同流來的洋河,與東北方向延慶流來的媯水河,在這裡匯成永定河之後,向東南穿過幽州大峽谷進入北京市門頭溝三家店,繼續向南

  經盧溝橋匯入海河,經天津注入渤海。

  而正是在懷涿盆地,上下五千年間,成就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文明,同時也演繹不勝列舉的歷史劇幕。這些重大歷史事件,曾改寫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

  在眾多的歷史事件中,有三大事件尤其引人注目——發生在1449年,明朝中葉正統十四年懷來衛的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清朝末期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出逃懷來雞鳴驛,發生在1949年12月22日中共晉察冀野戰軍與東北野戰軍,聯手在懷來新保安圍殲國民黨傅作義所部35軍之戰。

  土木之變被俘虜的皇帝

  土木之變被俘虜的皇帝為明英宗朱祁鎮。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準。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佔據,將士***,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明軍只得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樑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護衛樊忠用大鐵錘所殺,樊忠不久亦戰死。此役明軍死亡過半,大量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正在明軍爭相亂跑之機,瓦刺伏兵四起,明軍潰敗。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不一會兒,瓦刺兵衝上來,一個士兵上前要剝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與眾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擁著他去見也先之弟賽刊王。賽刊王在盤問英宗時,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感到英宗說話的口氣很大,立即報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軍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認,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土木之變後,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于謙同文武官、內外臣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