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蜀漢滅亡的歷史趣聞

  蜀漢滅亡後,抵抗到最後的不是姜維,那麼這人是誰?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於蜀漢滅亡的歷史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說起來很詭異,筆者若提起黃皓、閻宇大概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兩位在《三國演義》中出現,是蜀漢後期有有名的大奸臣。這倆人蠱惑劉禪,敗壞了蜀漢江山,卻也因此被後人記住了姓名。然而,蜀漢後期有一位“戰神”一般的,卻因為沒被寫進《三國演義》而被後人遺忘。他就是羅憲。羅憲,字令則,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官拜巴東太守,長期鎮守益州東大門永安。蜀漢滅亡後,他以兩千孤軍創造了一場戰爭奇蹟。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伐蜀。蜀軍丟失漢中後,軍隊主將姜維以主力部隊在劍閣阻擋魏軍,雙方形成僵持。當時羅憲正在永安。原來,羅憲此人忠義敢言,因此得罪黃皓和閻宇,黃皓便向劉禪進讒言,將羅憲貶到永安統軍,並任命閻宇為巴東都督,做羅憲的頂頭上司。結果,面對魏軍兵臨成都的危險,劉禪急召閻宇率領巴東部隊火速回援。

  閻宇臨走前,只給羅憲留了兩千人馬。未曾想,閻宇此去,一去不復返 魏將鄧艾以萬餘精銳偷渡陰平,奇襲成都。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臨陣戰死,後主劉禪膽戰心驚,開城投降。蜀漢王朝就此滅亡。劉禪投降後,敕令在劍閣的姜維蜀軍主力部隊也放下武器,姜維驚愕之餘,卻無力迴天,蜀軍將士以刀劍砸巨石,仰天悲嘆。蜀漢滅亡後,姜維陷入了魏國的權力鬥爭,後來成都大亂,姜維死於亂軍之中。皇帝投降,主將戰死,全軍繳械,舉國易幟,在這種形勢下,按理說,困守孤城的羅憲沒有理由再堅持下去。

  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成都陷落後,永安也得到了訊息,城中百姓及守軍人心大亂,很多臨江的官吏都試圖逃跑。羅憲心如鐵石,不為所動,他斬殺了力主一名逃跑的首領,這才穩定了大局。羅憲親率將士,臨都亭***相當於當時的官方驛站,可代表朝廷***三天,以此緬懷滅亡的國家。然而,就在此時,吳軍忽然來到了永安城下。原來,吳國聽說蜀漢滅亡,於是命盛曼率兵西進。羅憲問吳軍來意,盛曼稱:吳軍希望從羅憲手中接管永安,並答應為蜀漢報仇。

  羅憲一聽,立刻明白了,這是吳軍要趁火打劫。他氣憤的對將士們說:“吳國與我國本是盟友,是脣齒之邦,如今我國傾覆,吳國不但不憐憫我們的災難,卻想趁機漁翁得利,我寧可投降魏國也絕不做吳國的俘虜。”於是,羅憲率領永安全城軍民抵擋吳軍,結果成功擊盛曼。公元264年,鄧艾、鍾會、姜維皆死於成都,整個巴蜀之地上百座城池無人管理。吳國急切的希望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因此再派大將步協率兵西征,然而,這一次,羅憲再次擊敗了吳軍。

  連續兩次挫敗,吳主孫休大怒,誓要拿下永安。於是,吳國派出了他們後來的“軍神”陸抗!吳國名將陸抗,陸遜之子,吳國後期的軍事支柱,中國歷史上的百大名將之一,它曾大敗魏軍,攻破步闡,對抗晉名將羊祜。唐代立武廟,三國人物得進廟享受香火的武將只有八人,分別是:關羽、張飛、周瑜、陸遜、張遼、呂蒙、鄧艾,以及陸抗。陸抗當時進攻永安的兵馬是多少呢?三萬!羅憲兩千對陸抗三萬,實力極其懸殊。然而,就是這種形勢下,羅憲竟然奇蹟般的抵擋吳軍整整半年。要知道,後來陸抗強襲西陵步闡,攻破一座軍事要塞,殲滅了步闡叛軍,一戰成名,所以,陸抗其實是個攻城戰的高手。而如今,陸抗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一座沒有任何外援的孤城,竟然在六個月的時間中寸土未得!

  羅憲僅憑這一戰就足以名垂青史。然而,永安守軍要快到了極限。向魏國求救的人始終沒有回信,當時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勸羅憲棄城而走。羅憲回答說:“我是全城軍民的主將,百姓信賴我,現在到了危急時刻,如果我拋棄他們,那麼不配稱君子大丈夫,如今既然無法堅守,我乾脆就死在這裡好了。”羅憲的堅持贏得了時間,魏國派荊州刺史胡烈攻打吳國軍事重鎮西陵,陸抗害怕腹背受敵,被迫退兵,永安之圍解除。戰後,羅憲被封為陵江、監巴東軍事、持節、併兼任武陵太守。後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褒獎羅憲說:“***羅***憲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

  羅憲後來被封西鄂縣侯,冠軍。公元270年,羅憲病故於任上,終年52歲。

  羅憲簡介:

  羅憲***218年-270年***,字令則,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降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仕晉官至冠軍、假節,封西鄂縣侯。泰始六年***270年***去世,諡烈侯。

  父親羅蒙,蜀漢廣漢太守。年輕時以才學著名,十三歲時便寫的一手好文章。後來進入太學就讀,拜譙周為老師。當時同儕們將羅憲比喻為子貢。羅憲個性正直嚴謹、光明磊落、輕財好施,不經營家產。任蜀漢太子舍人、宣信校尉。曾經出使吳國,很受吳國人的稱道。 蜀漢末年,黃皓干政,羅憲對黃皓不理不採。所以被外放為巴東太守。蜀漢後主降魏後,孫吳派遣盛曼溯長江西上支援蜀漢,並要羅憲開放永安通道。但實際上孫吳是想奪取巴東,進而取得入蜀通道,退而守衛巴東以保護長江。羅憲面臨江山覆轍,盟友勸降之下,久久難以抉擇。

  羅憲招集眾人,表示孫吳不守信用,意圖趁機併吞巴東,便歸順了曹魏。並整頓兵馬,嚴陣以待。孫吳先派遣布騭強攻白帝城。羅憲沿著長江防守,同時派遣參軍楊宗向魏延求救。之後吳軍攻入巴東,羅憲退入白帝城堅守,吳軍屢次強攻皆被擋住,之後又派遣陸抗率3萬人支援,這場攻防戰長達六個月之久。

  司馬昭得到羅憲求救後認為成都剛經歷鄧艾鍾會事件,目前已無力支援。所以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軍入蜀據點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擔任原職,加封陵江,萬年亭侯。

  永安之圍結束後,孫吳武陵的部份地區投降曹魏,羅憲加封武陵太守。司馬炎篡魏後羅憲改封為西鄂縣侯,羅憲之子羅襲也任給事中。西晉時期,羅憲舉薦不少蜀漢人士。例如巴西陳壽、琅邪諸葛京等等,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有名的官員。 最後羅憲攻下了孫吳的巫城***今重慶市巫山縣***,同時也向司馬昭進獻伐吳之策。西元270年,羅憲卒於任上,被追封為安南,諡號“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