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君佐的歷史趣聞

  陳君佐可謂是最會“拍馬屁”的名醫,甚至贊朱元璋可比神農,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陳君佐的歷史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漢武帝時詼諧滑稽的東方朔,很多人都知道。但明朝初年的淮揚名醫陳君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陳君佐為人機智,其滑稽詼諧的才能,實不亞於東方朔。因是御醫,陳君佐得以經常出入宮中,深得朱元璋喜歡。有一天,朱元璋問他,我可以比前代哪一位君主啊!陳君佐說:陛下可比神農。朱元璋說,為何!陳君佐笑答:陛下如果不像神農,如何嘗的百草。言下之意是奉承朱元璋曾經因軍中缺糧,和將士們食草木同甘共苦的往事。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惹得聖上龍顏大悅。

  因和皇帝相處久了,朱元璋也一直拿他開玩笑。有一天,朱元璋令陳君佐說一個字的笑話。如果遇到遲鈍的人,恐怕要打退堂鼓,這一個字的笑話如何說呢!但這難不倒陳君佐。陳君佐要求寬限一天,朱元璋答應了。出宮後,陳君佐找了十來個盲藝人,謊稱皇帝要召集他們演出,命他們明天一早帶上琵琶等樂器,聽候安排。第二天,陳君佐帶著盲藝人來到金水河畔,看見朱元璋,陳君佐大叫一聲“拜”。盲人匆忙下跪,紛紛落水,引得朱元璋哈哈大笑。

  難不倒的陳君佐,越發使得朱元璋想戲弄他。朱元璋命人押著陳君佐去投江,想看看陳君佐究竟有什麼辦法應付。而陳君佐到江邊,只是把衣服弄溼就回來了。朱元璋好奇地問:為何不投江?陳君佐一本正經地說:我在江上看到屈原了,因為他說的話有道理,所以我死不了。朱元璋問:屈原說什麼了?陳君佐說:屈原說,我是因為沒有遇到明君,所以投河而死。而你遇到明君了,何需學我。朱元璋聽了莞爾一笑。

  陳君佐的機智堪稱一絕,但畢竟伴君如伴虎,自己受辱還得絞盡腦汁拍馬逢迎。《揚州府志》說他永樂間棄官。想必是瞅準了機會,逃離宮中吧!

  朱元璋立皇儲的趣事:

  朱標死後,悲痛欲絕的朱元璋在大臣們的勸解之下,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緒,就開始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根據明成祖朱棣欽定的《明太祖實錄》記載:就在朱標太子死後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皇宮的東角門召集朝中重臣,討論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朱元璋說:“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標又不幸夭折,我大明遭此厄運,都是命中註定的。有句古話說得好:一個國家要是有年長的皇位繼承人的話,那是天下蒼生的福分啊。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賢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朕想立他為太子,諸位愛卿認為怎樣?”

  朱元璋話音剛落,翰林學士劉三吾馬上應對說:“陛下所言極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為太子,那麼將燕王前面的兩個哥哥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放在什麼位置了?”

  朱元璋無法回答老臣劉三吾所提的問題,兀自傷心痛哭起來,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

  我們從朱元璋與劉三吾君臣的這段對話中來看,劉三吾的潛臺詞是在說,皇帝您要是跳過老二、老三,立老四為太子,這麼做只會為自己的帝國帶來無窮盡的麻煩與危險。

  朱元璋是何等聰明之人,當然能夠聽得出劉三吾這番話的弦外之音。他最終放棄了“立愛”的念頭,而採用最為穩當的君位繼承法嫡長子繼承製。

  當然上面的事例是記錄在朱棣欽定的《明太祖實錄》中,其真實性是要大打折扣的。因為朱棣在起兵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後,為了證明自己奪位的合法性,在官修的史書上曾經做過大量的手腳。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朱棣無疑將他的老子朱元璋當作了一個“政治白痴”。

  要知道在朱標死的時候,朱棣前面的兩位皇兄朱樉和朱棡還是活蹦亂跳的,而且這兩個皇子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即使朱元璋立好四弟為帝位繼承人,他們兄弟倆也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為皇太子,那麼在其百年以後,朱棣的那兩個也有資格入継大統的兄長肯定會兵戈相向。其他的諸子藩王暫且不說,就此“三王”已經先亂了。

  一旦這種局面出現,就有可能會演變為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似的大劫難、大禍害,朱元璋苦心經營的大明江山就會變得岌岌可危,這是朱元璋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如果真是到了這種地步,朱元璋倒不如遵循最為安全的歷代通用的“嫡長子繼承製”,立太子之子為未來的帝國一把手,這樣也就名正言順,至少沒有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亂留下藉口。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無奈的一種選擇,但絕對不算是一個錯誤的決策。

  第三種:嫡長子繼承製:古代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生出的龍子龍孫可能多得連皇帝自己都記不住名字。要想在這些子孫中尋找未來的皇位繼承者,不能隨便抓鬮,必須得有規則,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誘發皇子們之間骨肉相殘。

  鑑於此,前任皇帝設計出了在立嫡無望的情況下立庶長子的規則,也就是在自己的所有孩子中立年齡最長的那個為太子。這種皇位繼承法則的優點在於繼承者的既定性,誰有好運氣最早來到這個世界上,誰將來就當這個家。因此相對於皇位繼承法,嫡長子繼承製可以杜絕皇位繼承所引發的禍端和危機,所以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權力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執行,恰恰相反,真正做好這種皇位繼承製的皇帝與朝代並不是太多,但在家國一體化的傳統社會裡,暫時還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皇位繼承法。所以說,在諸多的皇位繼承法中,最為安全的儲君方法應該是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有著更為清醒的認識。

  為了確保皇權的和平過渡,朱元璋並不願意冒險,他還是作出了最為理性的選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朱元璋正式冊立了朱標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對於選擇嫡長子儲君法,朱元璋給出的解釋是:現在我開創的大明帝國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傳之後世的,如果我不遵守自定的祖制,將來子孫後代就會仿效,這就與確保大明長治久安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子孫後代的亂與治不僅與我立的祖制有關,而且與我是否率先按照祖制執行有著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