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飛刀的介紹

  柳葉飛刀。隋唐時期孟海公的大夫人馬賽飛的武器,細長鐵製飛刀,形如柳葉,一共有二十四把,藏在馬賽飛肩上的一個紅竹筒內,出其不意的射向敵人,令人防不勝防。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柳葉飛刀之源流

  飛刀之法自古有之,其始於何代,創自何人,則不可考。

  《北史·奚康生傳》載:“飛刀亂砍,投河死者眾矣。”此可見飛刀之術固有相當歷史也,若即以為創自奚康生亦無不可。至其飛刀是否即今之飛刀,則無復佐證矣。且觀古代戰史,梟將疆場往往有為飛刀所傷之事。

  據《屏南筆記》所載,則謂《北史·奚康生傳》之所謂飛刀亂砍者,並非此飛刀,實運刀如飛耳。至飛刀遙擲以取人者,其技非中原之所有,乃傳自南蠻。蠻人潑悍,無論男女老幼俱習拳勇,固非全以好勇鬥狠,而非此不足以防止毒蛇猛獸之侵凌也。彼方之人所習之技,以飛槍、飛刀為獨絕,百步之內一舉手而取人生命,如拾土芥。且無論男女,每出必以其所善用之飛槍或飛刀以自隨,皆習然也。其技之高者,竟能於百步之外取飛鳥游魚,百無一爽。吾按此段筆記似有根據。蓋憶清乾嘉時,有緬甸人致書某將軍雲:“飛刀、飛馬、飛人,有福好善之王。”緬甸固南冥地,《屏南筆記》之謂南蠻,與此頗近似,且謂飛槍、飛刀之技獨絕,此又自稱其飛刀、飛馬等,則兩兩符合。飛刀之技始於南蠻,信而有徵矣。

  友人蔣君,昔曾浪遊南北,好與江湖技術之流相往來,所交頗多異人,嘗謂吾曰:

  “在江西時曾得一友,名傅祥麟者,綿拳之高手。顧其人瀟灑風流,恂恂儒雅,卻無赳赳勇武氣概,而其名獨著。異之。輯轉近接,談吐之間亦無江湖語,於是甚相得。時吾適參軍旅之事,駐其地,故過從甚密,即從之學綿拳。所謂綿拳者,來回往復如弄球珠,固無過人處,亦如世傳之太極拳然。

  “某日,與軍中余姓者同往。餘固直隸人,力能舉鼎,拳技亦精絕。見綿拳之動作濡滯,有等兒戲,嗤之,以為此拳雖練至極精亦無所用。傅正色語之曰:‘子以為此拳不足應敵乎?請一試之,聊以見意,毋重手相傷耳。’餘諾之,揮拳猛進。傅但以兩手左右搓弄,餘近其身,忽僕於一二丈外。彼固不自知其致跌之由,而旁觀之吾亦未見其因何致跌也。餘起更猱進,傅則搓弄愈急。餘非但不得近其身,且欲跳脫亦不得,竟如蛛網之纏繩,身不由自主也,於是始信服,知傳之以綿拳著名於時者實非偶然。

  “明年,吾將去贛,傅設酒餞吾,並招餘君及其知友數輩。酒酣傅起曰:‘離筵悶飲,頗覺不歡,盍各出所能,為遠客勸酒乎?’眾贊其議,於是各出絕技俱可觀。末輪至傅,乃命侍役以金錢十二懸於兩旁,左右各六,己則縛飛刀一鞘於右肩,持長劍舞於庭,旋舞旋出飛刀,喝曰‘中左第一錢’,白光過處,左旁第一錢刀貫其孔矣;又喝‘右第二錢’,亦應手而中。旋舞旋飛,劍畢而鞘中之刀亦盡。視左右各錢孔中,各貫一刀,無一空者,且在左之六錢皆系正面,在右之六錢皆為背面也。演畢舉酒向客曰:‘如吾薄技,猶足為諸下酒三大杯乎?’眾如其言飲之,皆嘆其技之神。傅君則謙抑特甚,謂為兒戲。

  “想見其技,固猶不止綿拳、飛刀兩事也,惜吾以行期匆促不能久留以睹其他。即綿拳亦僅得五路,未得全豹,至今引為憾事。”

  蔣君於雜技之道亦有可觀,如脫手鏢、飛蝗石等,皆能應手而中。亦企慕傅祥麟之技也,且曾練飛刀,惜未能造化境耳。

  吾或在北方時,亦曾見有賣技者命其徒倚板而立,賣技者立二丈外取刀擲之,皆中板上:兩刀插左右耳根旁,兩刀插頸之左右,兩刀在兩腰際,兩刀在膝旁,又兩刀在踝旁,一刀在頂上,一刀在襠下。各刀所插之地位去人體不及三分,稍一差池則人必受傷。此賣技者之飛刀,亦可謂神化之極。其技固不在傅祥麟下矣,然練至如此非十載純功不可也。
 

  二、柳葉飛刀之構造

  飛刀之式樣,亦個個不同,有單刃者,有雙刃者,有如偃月形者,以其形式之不同,故發射之法亦因之而異。

  茲先述雙刃之飛刀,蓋即世稱為“柳葉飛刀”者是也。此刀以其形似而得名,刀身長六寸,柄長一寸七分,刀盤稱是,刀身上銳下豐,其形完全與柳葉無異。兩面皆有刃,刃薄如紙。兩面正中間,各有隆起之脊,頭完全尖銳如針。其刃與脊與劍之形式相似,兩面脊處最厚,約二分光景。刀身之重,約三兩餘。而刀柄亦以鐵為之,其重約四兩許。刀身與刀柄相接之處,則有刀盤,盤身較刀柄之周圍略大,重約二兩。統計每一飛刀,重約十兩左右。刀柄之末端則纏以紅綠綢,各長二寸許,用以為鼓風取準之具,有如脫手鏢之帶鏢衣也。

  刀須用純鋼打就,每刀十二口為一鞘。鞘制以鯊魚皮為佳,參差分為上下二排,每排六刀,刀尖向下,柄露鞘外,以便隨手取用。帶刀之法,不同與帶鏢以鏢囊懸於脅際,此飛刀之鞘則宜縛於背上。大約右手用飛刀者,則斜縛於左肩與脊骨之間;左手用刀者,則斜縛於右肩與脊骨之間。因暗器之攜帶不能一定其位置,須視何種暗器應如何用法則須帶於何處,方為合手,要在各適其用耳。

  此柳葉飛刀之制人,重在其尖銳之刀頭,而兩面之刃用處極少。然有時發刀,敵人雖躲過刀尖,而其刃亦能使之受傷也。至能利用兩刃於砍、劈等法中制人,則功夫之深非十餘年不能有是也。

  柳葉飛刀之構造,大概如此。然其分量之輕重,與夫尺寸之長短,不過就尋常通用者言之,並非固定之式樣而完全不可更改。如練者嫌其過大過重,則減小減輕之,嫌其過小過輕,則加大加重之,亦俱無不可。唯刀身過小過輕,則傷人不易;過大過重,則攜帶累贅。如上所述者,得乎其中,似較適用也。

  三、柳葉飛刀之練法

  柳葉飛刀之練法,與鏢箭等完全不同,且較鏢箭等物為難,蓋其發刀完全只有陰手之一種手法,不能旁出、上衝也。唯其只有一種手法,而欲取無數不同之目標亦已難矣,且陰手發刀又完全在於甩勁,握住刀柄而將刀前甩,固不能如打鏢射箭之取直線。蓋刀如與的相平,取直線而出,必較其的低下若干尺,此實因專用甩勁之故,而又不能用推、送等法發刀。凡用甩勁所發之物,必作半圓形***即今所謂拋物線是也***。故在發刀之時,取準須較的高過數寸,則刀至其地始可中的。明乎此理,始足與言練習飛刀。

  飛刀之靶,初步與脫手鏢靶子完全相同。人立一丈之外,從鞘中握住一刀,覬準目標,將刀拔出,順手甩去。發出時刀頭約較的高一寸,不中則更發一刀,如此將鞘中十二刀發完,以驗其中的者幾次,然後收刀入鞘。更自忖其各刀不中之原因,大概不外乎過高、過低、偏左、偏右,從而改正之。

  往復練習,每日晨夕兩次,每次規定若干時間,練至能在相距一丈處應手而中,然後移遠數尺,依法練之。唯移遠之後,發刀更須提高,距離愈遠,發刀時之刀頭比的愈高。此亦拋物線之一定程度,不可相強者。至能於百步處取的準確,則將的收小若干再練,直至能取對徑不及一寸之的百無一失,可以換靶矣。

  取木板一塊,上用墨筆畫二人頭,及肩而止。一為正面,凡耳目口鼻等俱全;一為背面,在耳根等各處穴道上,用硃筆畫一小圈。人立百步外,先取兩目,繼以耳鼻及面門各穴,如天庭、山根、太陽等。正面練得百不失一之後,更練取背面之各穴,至能欲取何穴即中何穴,任意所之,無所不可,則飛刀之技大成矣。然自始至終,非三載不可。餘如手法之變換,距靶之遠近,則全在練者之專心體會,熟能生巧,自然變化無窮。但手法終不脫乎陰手,相距亦不過百三十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