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脷葉的介紹_龍脷葉的功效作用

  龍脷葉,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龍脷葉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的乾燥葉。福建、廣東、廣西等栽培於藥圃、公園、村邊及屋旁。原產于越南北部,馬來半島有栽培。具有潤肺止咳,通便之功效。常用於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祕。什麼是龍脷葉?龍脷葉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龍脷葉的資料,歡迎閱讀。

  龍脷葉的介紹

  入藥部位

  乾燥葉。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潤肺止咳,通便。

  主治

  用於肺燥咳嗽,咽痛失音,便祕。

  用法用量

  9~15g。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晒乾。

  生理特性

  常綠小灌木,高10-40釐米;莖粗糙;枝條圓柱狀,直徑2-5毫米,蜿蜒狀彎曲,多皺紋;幼時被腺狀短柔毛,老漸無毛,節間短,長2-20毫米。葉通常聚生於小枝上部,常向下彎垂,葉片鮮時近肉質,幹後近革質或厚紙質,匙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卵形,有時長圓形,長4.5-16.5釐米,寬2.5-6.3釐米,頂端渾圓或鈍,有小凸尖,稀凹缺,基部楔形或鈍,稀圓形,上面鮮時深綠色,葉脈處呈灰白色,干時黃白色,通常無毛,有時下面基部有腺狀短柔毛,後變無毛;中脈和側脈在鮮葉時扁平,幹後中脈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6-9條,下面稍凸起;葉柄長2-5毫米,初時被腺狀短柔毛,老漸無毛;托葉三角狀耳形,著生於葉柄基部兩側,長4-8毫米,基部寬3-4毫米,宿存。花紅色或紫紅色,雌雄同枝,2-5朵簇生於落葉的枝條中部或下部,或莖花,有時組成短聚傘花序,花序長達15毫米;花序梗短而粗壯,著生有許多披針形的苞片;苞片長約2毫米;雄花:花梗絲狀,長3-5毫米;萼片6,2輪,近等大,倒卵形,長2-3毫米,寬約1.5毫米;花盤腺體6,與萼片對生;雄蕊3,花絲合生呈短柱狀;雌花:花梗長約2-3毫米;萼片與雄花的相同;無花盤;子房近圓球狀,直徑約1毫米,3室,花柱3,頂端2裂。花期2-10月。

  生長環境

  福建、廣東、廣西等栽培於藥圃、公園、村邊及屋旁。原產于越南北部,馬來半島有栽培。

  藥材性狀

  本品呈團狀或長條狀皺縮,展平後呈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表面黃褐色、黃綠色或綠褐色,長5~9cm,寬2.5~3.5cm。先端圓鈍稍內凹而有小尖刺,基部楔形或稍圓,全緣或稍皺縮成波狀。下表面中脈腹背突出,基部偶見柔毛,側脈羽狀,5~6對,於近外緣處合成邊脈;葉柄短。氣微,味淡、微甘。

  龍脷葉的功效作用

  龍脷葉***中藥材植物名:龍脷葉******植物科目:大戟科***

  植物名:龍脷葉。

  生長環境:本品為多年生小灌木,栽培於園圃作觀賞或藥用。

  分佈:馬拉西亞和我國南部。

  入藥部分:葉。

  採集期:5~10月。

  自採地點:家種。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能:潤肺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肺燥咳,生或幹用3至5錢,清水煎服,或加蜜棗,豬瘦肉同煎亦可。

  驗方:***治肺熱咳嗽方***龍脷葉3錢、紅菱根5錢、牛大力5錢、五爪龍5錢、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廣東民間用龍脷葉治肺熱咳嗽,約有五十餘年曆史。每配伍蜜棗、豬瘦肉、菜乾等同用,效驗可靠。在本方可配伍紅菱根清肝肺熱,牛大力潤肺,五爪龍化氣,合為清燥、潤肺、理氣除痰之劑。

  ***方歌***肺熱咳嗽龍脷葉、紅菱根與牛大力,化氣還加五爪龍,除痰潤肺功效捷。

  龍脷葉的食用方法

  龍利葉瘦肉蜜棗湯

  功效:常飲可健肺滋潤,化痰止咳

  材料:龍利葉100克,蜜棗8粒,瘦肉100克,水10碗。

  做法:將材料放進煲內,水滾後轉慢火煲1小時即可。

  貼士:如果怕蜜棗惹痰,也可以改成無花果或者是羅漢果。若是覺得煲湯麻煩,也可以直接用龍利葉來泡茶喝,加兩粒冰糖。

  龍利葉川貝煲豬橫利

  材料:龍利葉15克,川貝10克,南杏10克,北杏6克,蜜棗一粒,豬橫脷一條,瘦肉250克,姜一片,水8碗

  做法:

  ***1***全部材料洗乾淨,藥材浸泡一下

  ***2***瘦肉、豬橫脷飛水

  ***3***將全部材料放入煲內,加6碗水煮沸,轉中小火煲40分鐘即可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