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徐晃怎麼會贏關羽

  樊城是曹魏在荊州的重要據點,一旦樊城失守,那麼由此以北的廣袤平原無險可守,曹魏只得退回宛城***今河南南陽***一線,在這樣的局勢下,曹魏派出了徐晃去協助曹仁來與關羽抗衡。最後關羽贏了,那關羽是怎麼贏得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徐晃贏關羽的第一個因素是徐晃的兵力多於關羽。當時徐晃手下的士兵多為新兵,其實是難以與關羽領導的軍隊爭鋒的,所以徐晃當時進陽陵坡去駐紮,等待援軍。援軍到了,徐晃才開始進攻。徐晃當時的兵力達到數萬,而關羽的兵力相對分散,而且荊州和益州相隔太遠,關羽調兵太難,當時關羽抵抗的兵力大約五千左右,可見當時徐晃的兵力是有一定優勢的。

  其次,徐晃贏關羽的第二個因素是徐晃使用了聲東擊西的計謀,不僅造成關羽兵力分散,還給關羽來個措手不及,徐晃揚言攻打圍頭,卻出其不意去襲擊四冢。關羽匆忙領兵應戰,被徐晃擊退。

  再者,關羽的軍隊因為之前的打仗,已經是疲憊之師,而徐晃的軍隊都是有備而來。這是徐晃贏關羽的第三個因素。

  第四,徐晃贏關羽的第四個因素是徐晃治軍嚴謹,有勇有謀,後來曹魏的軍隊在摩陂集合就可看出,因只有徐晃部下的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

  第五,徐晃還趁勝追擊,衝入關羽的包圍圈內,把關羽逼到撤圍而走,關羽手下的將士很多投沔水而死,關羽大敗。這個是徐晃贏關羽的第五個因素。

  樊城之戰背景

  樊城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國劉備手下關羽率兵圍攻荊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史稱樊城之戰。

  話說樊城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當時的中央政治背景是,東漢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衰弱,社會危機日漸深重,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再加上刺史制度的變動,群雄割據四起。這些地方豪強們一開始憑藉著自己的財力組織武裝保衛家園,逐漸後來實力越來越強演變成擁有私人武裝的大軍閥,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湧現出諸如了曹操、劉備等的大軍閥,而中央政府面對這樣的景況,更加無能為力,反而依賴他們維持地方的穩定,當時東漢共分為十三個州,每個都有豪強割據。各方勢力彼此互相交戰,人民生活越來越艱苦。

  另外,當時割據勢力的實力分佈背景,是以曹操、袁紹、孫堅父子與劉備等人為最大的幾大勢力。在這幾大勢力中,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是眾多軍閥勢力中最大的一個,曹操兵力已伸到揚州,孫權一直致力揚州無力攻下,劉備敗走夏口,所以此時孫權劉備集團和曹操的關係激化,於是,孫劉集團組成軍事上的聯盟對抗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退到北方。孫權劉備共同瓜分荊州。而這時,孫劉集團的合作基礎外部威脅暫時消失,導致這兩個集團政治基礎鬆動,矛盾也慢慢出現。

  接下來,隨著劉備奪取益州,孫權日益不安感起來,公元215年劉備取蜀,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不從。孫權令呂蒙拿下長沙、桂陽、零陵。劉備起兵五萬趕赴公安,孫劉兩軍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操在這時進攻漢中,劉備面臨著兩方的威脅,只能與孫權議和,劉備只能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歸還孫權。只能說在這個時候孫權劉備各自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儘可能更多的佔領荊州的意圖也日漸顯露出來,孫劉聯盟關係名存實亡,孫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付劉備身上,這時三國的格局實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樊城之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