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成語故事

  成語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的主人公簡介

  晉文公,生於前697年***一說前671年***,卒於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發音:chóng***,諡號曰“文”,侯爵,稱“晉侯重耳”,簡稱“晉重耳”***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重耳***,史稱晉文公。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晉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他於公元前636年***周襄五十六年***做晉國國君,在位時間僅八年。在做國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國,歷時達十九年之久。他是春秋時代第一強國的締造者,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

  的典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申生被殺,還捉拿申生的兄長重耳。重耳連忙逃出了晉國,逃跑了十九年。

  終於,重耳來到楚國。楚王認為重耳大有作為,就非常的客氣對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當上晉王,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珍寶僕人,大王您有的是,珍禽走獸,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有什麼珍寶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我能到上晉王,我就與貴國友好。如果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

  後來,重耳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這就是晉文王。晉國在他的治理下變得非常強大。

  一年,楚國和晉國發生戰爭。晉文公實現了他的諾言,下令讓軍隊退避三舍,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成得臣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內容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情,我們不會忘記,所以退讓到這。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

  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旗,指揮軍隊向後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上揚起許多塵土,顯出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的啟示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說明我們信守承諾,不能輕易許諾,答應的就必須做到,這是一種信用度。雖然楚國和晉國打仗,曾經答應要避退三舍,但是我們說到做到,最後還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弱點給別人擊敗了,不要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就要做到,小朋友做什麼事情時一定要慎重對待。

  的延伸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闢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近義詞】:委曲求全、遠而避之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周旋到底

  【燈謎】:一再讓住房

  釋義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自《左傳》:“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