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歷史文化

  常熟***Changshu***,簡稱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行政區劃屬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東北瀕長江,與南通市隔江相望,東南鄰太倉,南接崑山市、蘇州市相城區,西連江陰市、無錫市錫山區,西北與張家港市接壤。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簡介

  常熟以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夏、商時期,常熟地域為揚州屬地。商末***公元前11世紀***周太王古公 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來,建勾吳古國。武王滅紂後***公元前841年*** 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立吳國。常熟地域時為吳國北境。東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越滅吳,常熟地域隸于越。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常熟地域隸於楚。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常熟地域屬會稽郡吳縣。西漢景帝前元時期***公元前156~前150年***,常熟地域上首次設虞鄉建置,仍隸於會稽郡吳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浙江以西另設吳郡,虞鄉隸於吳郡吳縣。其時,常熟地域內又增設南沙鄉,並在該鄉置司鹽都尉署,開常熟地域史設吏治之先河。

  三國鼎立期間,虞鄉、南沙鄉同屬吳國吳郡吳縣。太康四年***283年***,虞鄉升為海虞縣***因縣境東臨滄海而命名***,隸於吳郡,此為常熟地域設縣之始。東晉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縣北境僑設郯縣、朐縣、利城縣,為南東海郡。東晉鹹康七年***341年***,南沙鄉升為南沙縣。是時,常熟地域並存海虞、南沙兩縣。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縣,隸於晉陵郡。樑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縣,縣治之地設南沙城***即今福山***,是為常熟縣名之始。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之虞山鎮,隸於吳郡。五代十國期間,常熟屬吳越國。宋代,常熟屬平江府。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隸於平江府。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隸於蘇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常熟、昭文,兩縣同屬蘇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退,兩縣仍隸於蘇州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是年11月,常熟、昭文兩縣合併為常熟縣。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以縣城設常熟市,縣、市合署辦公。1951年,常熟市隸於蘇南行政區蘇州專區。1954年11月,常熟市升為江蘇省轄市。1958年4月撤常熟市,仍統一為常熟縣。1983年3月撤縣建市,以縣境設常熟市。

  常熟書法

  常熟書法,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唐人張固的《幽閒鼓吹》中即記述有“書聖”之稱的草書大家張旭與常熟老翁論書的故事。據《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統計,入選其中的常熟籍書法家就有近200人。如此眾多的書法人才 在全國同類城市屈指可數。張旭雖不是常熟人,但其書法卻因在任常熟縣尉時,結識了一位擅書者才得於日臻精進,從而取得了極為突出的個人成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也為常熟開啟了以書法陶冶素養的風氣。至今城內留有醉尉街、洗硯池等張旭學書的古蹟與傳說。

  自元以後,常熟書法名家累世不絕,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湧現的楊沂孫、翁同龢,蕭蛻三位常熟籍書法家最負盛名。楊沂孫自幼潛心研究書法,尤嗜篆籀之學,所作篆書,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權量詔版、漢碑篆書而自成一格。近代大書法家吳大澄 、吳昌碩、羅振玉等,都曾臨習過楊氏篆書。蕭蛻幼年即勤於學書練字,盛年時期書法造詣名聞遠近。篆書豐盈而不臃腫,隸書渾秀見長,草書純正自然,行書圓潤活潑,可謂四書皆精,被譽為“江南第一書家”。兩朝帝師翁同龢,早年學歐、褚、柳、趙。中年學顏,得其風骨,更出入蘇米,時稱“孩兒體”。晚年學隸,迴腕作書,力追靜穆。時人得其片紙隻字,轍視為珍寶。《清史稿》等文獻稱翁之書法“自成一家,又為世所宗”、“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為乾、嘉以後一人。”常熟博物館藏有楊沂孫、翁同龢、蕭蛻書法墨寶多幅,可供觀賞。

  常熟繪畫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畫家迭出。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即有畫家一千餘人之多,可謂群星璀璨,代有傳人。其中尤以熔南北宗於一爐的“虞山畫派”,流風遺韻,於今不衰。

  常熟繪畫,可追溯到元代的黃公望。黃氏多才多藝,工書法、詩詞、散曲,尤精於山水畫。創作注重寫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帶山水為主,或以淺絳或以水墨設色。構圖氣勢雄厚,筆下山水,“峰巒渾厚,草木華滋” 被譽為“元四家”之首,對明清山水畫影響深遠。黃公望傳世作品約有二十餘幅,被世人視為珍寶。其中《富春山居圖》卷最為著名,現此畫一半藏於大陸,一半藏於臺灣。黃氏歿後,墓葬於虞山西麓。明代江南名畫家周之冕,所繪花卉,勾染點簇,兼工帶寫,自成一派,被畫史稱為“勾花夾葉派”。周氏有傳世作品三十餘幅,主要收藏於京、津、寧等地,常熟博物館藏有《鬆梅芝兔圖》。清初是常熟繪畫的鼎盛時期,其代表人物首推王石谷。王氏祖上四世皆善畫,少時專訪黃公望作品,二十歲後得王鑑、王時敏悉心指授。五十歲後畫風成熟,為社會推崇,有“畫聖”之譽。王氏畫風宗學者甚眾,漸成“虞山畫派”。其傳世作品除藏於故宮、上海等博物館外,常熟博物館藏有《芳洲圖》。王石谷墓在虞山西麓。王氏之後,尚有吳歷、楊晉、黃鼎、馬之馭、蔣延錫、蔣寶齡等,均為名重一時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