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歷史過程和作品欣賞

  書法,看似十分簡易,彷彿凡是會書寫漢字的人都可以參與,能使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漢字,似乎就成了書法家。其實不然。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是玄妙而艱深的。 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書法的歷史過程:春秋故國刻鑄銘文書法風格

  刻鑄銘文系統的篆書.由商代經西周早期和中期的變化發展,因其記功頌德、傳之萬世的莊重用途的需要,由雄渾嚴峻的風格逐步向端莊規整的方向演變.在書法形式上的體現,則是逐步脫離模仿手寫體的格式,點畫用筆日趨均勻,字之大小,結體日趨平正、統一,章法口趨整齊。西周中期的《牆盤》、晚期的《毛公鼎》可為典範作品。而西周晚期的《攏季子白盤》則在這一體貌中又標新風.表現出輕鬆、明快的格調。這種新調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刻鑄銘文中端莊雅麗風格的前奏。這一書風是春秋戰國刻鑄銘文書法的正宗風格,它沿續著周王室的傳統格式。

  書法作品欣賞:

  自西周晚期以後,奴隸制日趨沒落,作為奴隸主階級神權統治象徵的禮器製作往往粗率簡陋,器形花紋趨於簡單化與程式化。青銅器紋飾開始有了新的特點,由謹嚴轉向粗放,神祕詭誘的色彩消失,樸實舒暢的風格產生了。稗面紋、夔龍紋、鳳鳥紋降居次要地位,代之以竊曲紋、波浪紋、環帶紋、鱗紋等新的紋飾。

  春秋以後,諸侯國爭霸.地方經濟和文化藝術逐步擺脫了周王室的控制而自行發展,諸侯國器物增多,王室器物急劇減少。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青銅器從原來以禮器為主變為以日用器皿為主.從特製專用品變為比較普通的工藝品。如銅鏡、帶鉤、貨幣、璽印、竹節等大呈出現,錯金銀術的發達.用拍印法制作紋飾,富有生活氣息的人事活動出現在青銅器的圖案中.既標誌著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工藝的新成就,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時代活潑自由的藝術新風貌。

  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與之相應地也出現了新的風氣。端莊雅麗的春秋戰國時代正規書風,雖承自前代,但其氣息、風韻上已有很大的區別。其總的風格特點表現在雖端莊但不嚴謹,輕鬆靈活,清雅秀麗。有的作品還明顯地透露出地方筆調,即在字的偏旁構造_L夾雜著某些地域性的寫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六國古文的不一致性。

  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秦公鍾》、《秦公籃》、《宗婦盤》、《石鼓文》、《陳燮籃》、《陳純釜》、《羌鍾》、《部君啟節》、《秦杜虎符》等。其中,前三器和《秦杜虎符》同為秦國書跡,有著共性的體勢和風格特徵。

  秦系書法及其體勢是周王室正宗書體的新變格。《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七年.秦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受封岐豐之地。這裡原為周人生活區城,秦國吸取了周比,顯得尤其工穩莊策,這正是秦刻石小篆的先聲。而《秦杜虎符》銘文隨虎形佈置,故章法散落,其結體方正,筆畫或平直.或圓曲,皆剛勁挺拔,又因其錯金製作工藝先在虎身鏤刻陰文,再嵌入金絲,最後鏤平打磨光亮.故其光彩尤其奪目。

  此外,疏朗挺勁者如《陳曼笠》***戰國早期齊國青銅器。銘文4行.共21字***,靈秀爽暢者如《陳純釜》***圖10戰國時齊國青銅器。銘文,行,共34字***。勻整寬博者如《瓜羌鍾》***戰國時韓國青銅器。鍾共有五,銘文皆同。鍾銘陽、陰各4行,行8字,共32字.有陰線界格***.圓暢富麗者如《鄂君啟節》***戰國中期楚國青銅器。錯金,形似剖開的竹節。其中舟節2枚,車節3枚。器面分兩段.上長下短,並鏤刻8條陰線界欄。舟節每枚銘文9行,行18字,共164字。乍節每枚銘文9行.行16字,共147字。是楚國的水陸通行符節***等。《鄂君啟節》銘文因經錯金工藝製作.尤其顯得金光奪目,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