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發明的歷史過程介紹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那麼你瞭解印刷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印刷術發明的歷史過程,希望能幫到你。

  印刷術發明的歷史過程

  中國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國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為現代印刷術的主流。對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術,有突出改進和重大發展的是德國人谷登堡,他創造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直到現在,仍為當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建立活字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雖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製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各國學者公認,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是德國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易於成型,製成的活字印刷效能好,像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鑄字的工藝上,谷登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於大量的生產。谷登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發明的印書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改進了印刷的操作,是後世印刷機的張本。以上這些都是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所沒有的,也是畢昇活字版印刷術沒能廣泛流傳的技術原因。谷登堡的創造,使印刷術躍進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創的活字印刷術,先從德國傳到義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歐洲了。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谷登堡的鑄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創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機,在世界各國沿用了400餘年。這一時期,印刷工業的規模都不大,印刷廠多為手工業性質。

  1845年,德國生產了第一臺快速印刷機,這以後才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

  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製造了6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印刷技術不斷地採用電子技術、鐳射技術、資訊科學以及高分子化學等新興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果,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70年代,感光樹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邁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發展的途徑。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和整頁拼版系統的應用,使彩色影象的複製達到了資料化、規範化,而漢字資訊處理睡鐳射照排工藝的不斷完善,使文字排版技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推出,表明計算機全面進入印刷領域。總之,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印刷技術也迅速的改變著面貌。

  印刷術發明的起源

  毛筆和墨的發明,使得讀書人不僅能讀書還能書寫,不必像刀筆時代那樣需要一個刻寫匠隨時侍候,而且更方便記錄自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國歷史上雖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沒有一人親自著書,原因就在這裡。

  秦朝蒙恬發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質的方法,促使毛筆的製作技術最終定型,毛筆才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書寫流利、省時省力的書寫方法,使書寫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閒階層的人們閒暇之餘也會寫上幾筆,以消磨時間,並且力圖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以搏一笑,這樣也就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大書法家,正說明了筆墨技術的成熟。

  漢字結構複雜,每個人寫的字都會不同,有的秀麗美觀,有的粗鄙醜陋,促使人們追求書法藝術。提高書法技能的重要途徑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是寫字好的人,一般都是書吏之類,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難見到。古代盛行石碑刻文,找寫字好的人寫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們練習寫字的最好模本。石碑笨重,不能帶回家中繼續模仿。

  西漢晚期已出現紙張,但那時的紙張纖維粗糙,著墨效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作包裹、襯墊之物,也有偶爾在包裝紙上寫字記事的現象,如懸泉***或者是居延***遺址發現寫有藥名的紙張。造紙技術先是借鑑中國早已成熟的繅絲技術,把纖維物質浸於水搗碎以分散纖維,將碎纖維撈出攤涼而成,纖維粗、紙質厚,書寫效能差,未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帝時的蔡倫改革造紙法,製出薄而均勻、纖維細密的新型紙,大大提高了紙的書寫效能,紙的主要用途才被轉向書寫。

  紙張薄而軟,使得書法練習者們想出仿照印章蓋印拓印碑文方法,帶回家模仿,即拓片方式。紙的發明,使拓印成為可能,使每個書吏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三國及晉代大批書法家的出現。西文字母文字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而且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很花哨,但無藝術可言。人們寫好幾十個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寫字,沒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跡的需求,紙能寫字就行了,沒有對造紙術的需求,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

  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開始於唐朝, 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傳播好的文章的要求又在社會上出現,專業抄書匠們為了大量複製好文章,仿照拓片技術大量影印,後又結合印章陽文反書法,創制雕版印刷術。其出現的年代大約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後由布衣畢昇發明泥活字而成熟。

  至今在政府公務員中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寫的一手好字,寫的一手好文章”是公務員***即古代的書吏***的兩大基本技能。寫出好字,寫出好文章,是中國漢字的特點,中國歷史上某些政治制度決定的,與完善實用的書寫體系一脈相承,所有這些都是西方歷史上所沒有的,因而決定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只能產生在中國!

  印刷術發明的簡介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瞭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漢文化的誕生萌芽,隨漢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早期,漢族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巖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