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廉政文化故事

  廉政文化,是人們關於廉潔從政的思想、信仰、知識、行為規範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會評價,從根本上反映著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執政理念、執政目的和執政方式,是廉潔從政行為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客觀反映。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生活廉政文化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慾。有一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僕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僕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藉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你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儘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慾,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生活廉政文化故篇二: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汙,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裡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餘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餘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於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後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後要求。

  “內無餘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於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裡也無多餘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飢寒”,死時,也是“家無餘財”。

  生活廉政文化故篇三:父清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於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後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穀,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餘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朝廷思其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穀”。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於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於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僕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後,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裡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佔,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餘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蹟後,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讚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

  生活廉政文化故篇四: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一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一罐魚乾,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你這樣做會讓我為你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佔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