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是什麼

  潮州音樂是流傳於廣東省粵東地區各類傳統民間器樂的總稱,潮州音樂主要特點是古樸典雅、優美抒情,它的主要樂器是二絃、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潮州音樂的相關資訊吧!

  潮州音樂的歷史淵源

  潮州音樂是流傳於廣東粵東地區各類民間器樂的總稱,除粵東地區外,還廣泛流行於閩南、廣州、上海、臺灣、香港、澳門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樂的中心和發祥地,其源頭可追溯到唐宋之際,至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潮州音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與粵東地區的先民史和文化發展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春秋時期的古潮州被稱為南蠻和百粵,是古越族***閩越族***的住居地。但那時已有青銅文化,說明中原文化已滲透到這裡。古潮州古墓出土屢有發現青銅文化和商周文化遺物。潮陽區和惠來縣華湖鎮出過銅甬鍾,是廟堂禮樂器具,屬西周文化。惠來縣神泉港海濱打撈出西周時期的銅鼓,說明古潮州先民早已用過商周文化器物。由於史上歷經"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造成北方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徙南移。

  如晉朝元年,隨晉元帝南移的山西、陝西居民分居江浙,後來,為了逃避戰爭烽火又移入福建;唐玄宗時,為了防範邊疆倭寇,還有居民南移福建,後來幾經唐末、宋末、元末、明末等幾次兵災,都有過大舉輾轉南移的史實,先後分住江西、福建的漳浦等地再相繼入潮。由此,隨民而來的中原音樂文化流播入潮,則不言而喻。清乾隆時有個叫孟良揆的外地人來潮後,寫了一首《潮州竹枝詞》:"從入新年便踏春,青郊十里撲香塵。怪他風俗由來異,裙屐翩翩似晉人"。從詞中可反映出中原漢人後裔居住潮汕一帶的史實。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兵百粵,設定揭陽守區,秦將領史祿及其家眷後來留寓揭陽,也將中原文化傳入百粵之地。古潮州先民長期與中原漢人同化過程逐漸融合到漢族這個大家庭中,也加速中原音樂文化與潮州土著音樂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合。這是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潮州音樂的遠源。

  潮州音樂的藝術特色

  潮劇戲曲音樂作為潮州傳統音樂的一部份,在這一時期對社會活和市民文化意識產生很大的影響,其能夠汲取諸多外來劇種音樂精華,兼收幷蓄,融化、演變、發展而臻於完善,從而使潮劇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使潮州傳統音樂更趨於多元化的音樂結構,由此構成了潮州音樂豐富而獨特的藝術體系。

  從潮樂旋律音階調式形態與秦腔音階調式的對照中,也可看出彼此有著淵源關係,如音程結構、特性音程、特徵音與其表情內涵略同,由於特殊性性音程關係產生調式交替自然形成調式色彩對比也有許多類同,如:以"變為宮"和以"閏為宮"、以"變宮為角"從而促使旋律調性的發展因素等。

  潮樂"活五"調可視為我國變體古燕樂音階的血統,"重六"調可視為我國變體古雅東音階的血統,"變、閏"二音的多義性也是具有燕樂音階的特點。

  魏晉隋唐之後,"柱促使弦哀",已經成為"秦箏"的一大顯著特色。潮箏"急弦促柱"之法的沿用逐漸衍生"輕重三六"有演奏技法與秦腔楚調空弦散聲和側調空弦散聲的"歡音"與"苦音"之調的變化,同出一轍。這又窺見潮樂從中原傳統音樂承傳的例證。

  潮州音樂主要特點是古樸典雅、優美抒情。它的主要樂器是二絃、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潮州音樂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韻,日益為世界所關注。它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崑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相容幷蓄,自成一類。它蘊藏豐富,品種繁多,大致可分為廣場樂和室內樂兩大類。前者包括潮州大鑼鼓、外江鑼鼓樂、潮州小鑼鼓、潮州花音鑼鼓、潮州八音鑼鼓,後者包括笛套古樂、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等。經常演奏而廣泛流傳的《畫眉跳架》、《粉蝶採花》等就是潮州小鑼鼓的優秀作品。弦絲樂又叫弦詩樂,是一種由幾個人組合演奏的音樂。這種音樂曲調輕快而抒情,旋律和諧悅耳,具有南派音樂的韻味,是潮州***府***農村最流行最普及的樂種。而笛套音樂可分笛套鑼鼓和笛套音樂類,它是屬於宮廷音樂的一種,風格莊重古樸。潮州細樂則是潮州弦絲樂的變種,是以三絃、琵琶、古箏為主要樂器組合演奏的樂種,清新細膩,極具抒情韻味。廟堂音樂則是一種從事佛事活動時演奏的曲子,悠揚典雅,各廟堂演奏的就是這種樂曲。所以潮州音樂是一種寵大而完整的音樂體系。

  潮州音樂內涵豐富,既能表現小橋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繹出氣壯山河的史詩。潮州音樂所獨有的"二四譜"是十分古老的譜式,在其獨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靈活變化體現了潮樂獨特的韻味,同時構成潮樂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多種調式以及演奏上強調充分發揮作韻和即興加花兩種技法。

  潮州音樂的結構形式

  潮樂的曲體結構具有民族特點,符合民族審美習慣。旋法以五聲骨幹音為主,雖有六聲、七聲的運用,但實質是"奉五音"的關係。樂律基本上是用三分損益律,但在七聲音階中,由於si音偏低,fa音偏高,常出現3/4全音和1/2半音,所謂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又越出了三分損益律的侷限。由於某些音級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遊移現象,旋法極講究潤飾和作韻,使調式色彩產生種種之變幻,令人回昧無窮。

  實際上起著類似調號的作用。這些調皆出自"二四譜"的易音變奏而得稱,並各自體現特定的情緒氣氛。相對而言,"輕六"表現輕鬆愉快,"重六"表現深情激越、"活五"表現纏綿悱惻、"輕三重六"表現幽悶思戀,"反線"表現逸暢諧趣。這些音符調式的變幻,也就是潮樂色彩變奏體現,極富表情意義,使調式加強對比變化,又巧妙支運用了綜合調式性的表現手法,故形式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