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成語故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同甘共苦

  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kuài***,想學堯帝讓位給舜帝而不給自己的兒子,不料引起了大禍。他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子之為人殘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兒子和親信。結果燕國大亂,齊國趁這個機會,大舉發兵,殘破燕國,子之被殺,燕王噲也自縊而死。太子平,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無終山避難。

  燕國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為齊國發兵是給國家平亂,出於好心,結果發現齊王志在滅燕,燕國大半土地都已經歸屬齊國,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園被人侵略,懷念太子。於是自發抵禦齊軍,並求訪失蹤的太子,終於在無終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為燕昭王。齊軍因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無法管理大片燕國的土地,只好退回到齊國。但燕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戰國七雄中變成了最弱小的國家。燕昭王痛恨齊國,發誓要報家仇,雪國恨。燕昭王一心想國富民強,但卻感到束手無策。

  一天,他聽說郭隗善於出點子,很有計謀,於是趕緊派人把郭隗請來,對他說:“你能否替我找到一個有本領的人,幫我富民強國?”郭隗回答說:“只要你廣泛選拔有本領的人,並且親自去訪問他,那麼天下有本領的人就都會投奔到燕國來。”燕昭王不解地問:“我去訪問哪一個最好呢?”郭隗回答說:“先重用我這個本領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領高強的人看到我這樣的人都被您重用,那麼他們肯定會不顧路途遙遠,前來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為老師,併為他建造了華麗的住宅。訊息一傳開,樂毅、鄒衍、劇辛等有才能的人,紛紛從魏、齊、趙等國來到燕國,為燕昭王效力。燕昭王非常高興,都委以重任。與此同時,他對待百姓更是關懷備至,史料記載:“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無論誰家有婚喪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員過問。他與百姓同事安樂,共度苦難28年,終於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強,受到舉國上下的一致擁戴。

  後來,燕昭王終於找到了時機,便派樂毅為大帥,聯合其他諸侯國大舉攻打強大的齊國,攻破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微弱的燕國使得春秋時期最強大國家之一的齊國險些滅亡,令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2:安如泰山

  西漢景帝時,吳王劉濞府中的一個郎中叫枚乘。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

  吳國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恨,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頗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認識到了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

  “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樑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並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諸侯王也落得自殺和被殺。這個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識而名聲大振。

  後來,皇帝派人徵召枚乘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就死在了途中。

  3:行屍走肉

  任末,字叔本,蜀郡新繁***今屬成都市新都縣***人,東漢時期的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郡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餘年,其一生事蹟感人至深。

  任末十四歲時,由於沒有固定的教師,常揹著書箱不怕險阻到處求學。有時,他在樹林裡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做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桿、篙草取亮。他刻苦讀書,到了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還以愛友尊師聞名。他的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車***古時一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著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風俗,人死於異鄉,如果不能歸葬在祖墳,對死者和死者家屬都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任末出於對朋友的至誠,不顧路途坎坷,風雨無阻地推車送友人屍骨還鄉,這是一種十分令人感佩的高行義舉,在當時傳為美談。

  後來,任末回到家鄉,蜀郡守曾聘請他做管理全郡總務的功曹史,他稱病沒有去。不久,他的老師去世,他又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不料死在奔喪途中。臨終前,任末告訴陪他同行的侄兒任造說:“你一定要把我的屍體送到老師家門前,如果人死後還有知覺,那麼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就不會感到慚愧;如果死後沒有知覺,把我埋在泥土裡,我也就滿足了。”

  任末愛友尊師的風範,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是這樣記載的:任末一生,除非聖人的書,其他一律不看。他臨去世時,告誡弟子們說:“好學不倦的人,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一樣;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行屍走肉”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的人還:

1.很短成語故事大全

2.很短的成語故事

3.容易簡短的成語故事

4.最短的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5.最簡短成語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