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論文

  當人類文明不斷髮展,社會不斷進步,現代消費主義逐漸興起,由此消費問題引起了社會科學領域的高度關注。我們每天使用的電腦、手機、汽車等等各種現代化的生產生活用具,是我們在消費它們,還是它們在消費我們?在充斥著各種消費異化現象的今天,我們提倡把資源的有限性作為研究消費問題的前提,以此來深入研究處於消費社會的人類應當樹立怎樣的消費觀。本文從深入分析當今消費領域中的消費異化現象入手,揭示其產生的原因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最終從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角度提出"節約型適度消費"是當今人類應當選擇的合理的消費方式。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消費異化現象的反思全文如下:

  【摘要】異化問題是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角度。符號異化在消費異化中表現尤為突出,過度符號化已經在人們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交往行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符號的過度化成為一種壓制人的精神生活的巨大力量。符號理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我們揭示符號異化現象提供了獨特視角。

  【關鍵詞】符號異化 消費異化 符號拜物教 文化危機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當今社會,生活現代化與文化尋根相伴,物資產品豐富與精神空虛並存,社會生活的消費化與消費的社會生活化趨勢明顯。人們的消費、交往、娛樂等日常生活無不被符號化,符號在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意義的同時,也讓我們陷入一個旋渦之中。

  符號化及符號異化現象

  卡西爾說,符號化的思維和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於代表性的特徵,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①符號化的模式是一種先驗符號能力的呈示,符號形式成了人自身創造的真正的中介。正是從先驗符號功能出發,並“藉助於這些中介,人類才能使自身與世界分離開來,而正是由於這種分離,人類才能使得自身與世界緊密地聯結起來。這種中介物的特性表徵著人類全部知識的特性,它同時也是人類全部行為的典型特徵。”②人的物件化過程就是符號化的過程,認識主體的感知、思維過程離不開符號,可以說,符號將感覺材料秩序化、可理解化,感知的過程就是符號化的過程,而思維過程就是思維通過符號進行運作的過程。另一方面,人類利用符號的中介作用,建立了各種的文化形式系統,從而指導人類的行為。人類的創造性活動離不開符號的中介作用,通過符號的中介創造出來的文化成果又成為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規範,人類生而能創造文化,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圍、背景中按照一定的規範從事創造性活動。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是人的勞動所帶來的必然命運,特別是在私有制生產關係條件下人的外化、物化、異化是人的最突出的生存境遇。異化的主要表現是:人的創造物,尤其是人創造的勞動產品反過來支配人、統治人。馬克思發現:“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物件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笨,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③

  這表明: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的勞動產品,它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它是固定在某個物件中的物化的勞動。這裡所說勞動的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而勞動的物件化也相應的表現為物件的喪失和被物件所奴役,因此,這種勞動的佔有也就淪為異化、外化。這樣,在私有制下,作為人的本質需求的勞動成為了一種壓迫、異化勞動者的異己力量。因此,異化勞動把人的自主、自由的活動貶低為手段,人類生活也就變成了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之後,馬克思將“異化”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用於指人的全部活動及其結果與人本身相對立。在這裡,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的,即以歷史的、實踐的、批判的眼光看待的,人的異化是人走向革命、走向全面發展的準備階段。馬克思指出:“異化”只有在它將大多人變為徹底的無產者,並且這些無產者與資產階級世界相對立時才有可能消失④。

  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部活動也應該包括人所創造的文化成果。因此,符號異化本質上講也就是文化異化,主要是指主體所創造的文化符號成果作為人擺脫物理實在的束縛進而解放自身的途徑、手段與成果,但這些符號卻搖身一變為壓迫人、奴役人的異在力量,致使符號建構的主體淪為被動的、被迫的符號成分,符號成了人的主人,工具與目的倒置。作為創造物的符號及符號關係變為壓制人、控制人的符號與符號關係,人逐漸喪失了主動性、創造性的地位,因而人的世界就受到符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雙重壓制。當然,符號異化是一種歷史客觀現象,它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條件下消亡。

  從商品拜物教到符號拜物教

  符號拜物教。拜物教產生於原始社會,始於人們對那些被自己神聖化和神祕化的物品加以頂禮膜拜和祈禱。在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被遮蔽。物與物的關係通過不斷的重複被抬升被象徵化,使商品獲得一種神祕屬性,似乎它獲得了一種決定商品生產者命運的神祕力量。商品的這種神祕性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拜物教。拜物教現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本質來講,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藉助符號能力構建了一套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不僅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和映像,它也是對現實世界的加工、改造。符號世界超越了個人和社會,自成一文化系統、文化世界。符號拜物教一種符號異化現象。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中,人類創造符號為己所用,然而符號卻成了一種異已力量,成了超越自己的神祕力量,反過來壓制人,控制人,作為創造者的人反而成了符號的奴隸。

  符號化消費。在馬克思看來,物品是沒有價值的,只具有自然屬性即使用價值,只有當物品成為商品時才具有社會屬性才有其價值,它的價值是由其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不僅有使用價值也有交換價值,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品的數量超出了市場對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商品間競爭加大時,符號價值的地位就越來越突出。商品的符號價值在於意義的差異性,即通過符號顯示與其它同類商品的不同。

  從符號學角度看,符號就是表意,意義不在場是符號過程的前提。某種符號的大量出現,正表明某種意義的極其缺少。商品社會,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商家挖空心思去做的不是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營銷理念和商品或服務符號價值上,即產品附加值。通常看,所謂符號增添值主要是藝術增添值和虛榮增添值。特別是象徵附加值,人們購買這些商品不是要佔有它們的使用價值,而是這些奢侈品能夠給購買者帶來榮耀,獲得一種社會認同和地位。經過藝術化處理的商品還是商品,併成為符號實用意義的成分。符號增添值不涉及商品使用性,因而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變,但是卻增加了商品的價值。

  意義的空場與生存的焦慮

  符號化信任。符號是感性載體與意義的結合體,一體兩面,單純的能指或所指不能構成符號。但是,由於意義往往處於流變之中,符號的感性形式即能指,常常被直接成為“符號”。波德里亞認為:“符號是一個實體,其是真實存在的,而其代表的具體事物則是因為符號的存在而得以闡明的。符號的根本特性可以被置換,在置換的過程中,事物被符號化。並且藉助符號之間的聯絡獲得新的真實的意義,這些意義處於流變之中,在符號的相互作用下產生新的意義”。⑤可見,隨著符號意義的轉換和闡明,人所面對的真實存在就被符號化,進而人所面對的就只能是一個符號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隨之被符號化,而人與人之間的符號化的交往也處於意義的流動之中。因此,在符號的世界裡,個人的生存環境是流變不居的,一方面通過大量的重複與學習實踐進入既定符號系統、意義世界,另一方面要不斷的追逐與符號系統的不斷擴增、意義的流變,如現代人對網路文化、不斷湧現的新熱詞彙的適應等。

  在符號構造的網路系統中,物不僅與一定的功能相關聯,更重要的是與其意義的流動甚至與其更高一層符號系統的意義有關聯,使用者不僅注重物品的特別用途,更會從它的意義角度甚至全部意義整體上把握,這樣物品就被意義所遮蔽,物品的世界就成了符號堆積的模擬世界,這個世界也就成了日常生活世界。在現代人看來,符號幻想所構築的超現實的模擬世界,比被模擬的世界更具真實性,物品的符號意義更具真實性。因此,波德里亞指出:“物模仿了社會的本質,在無法通過恩賜拯救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自身對物的消費來實現拯救”,在消費社會中,“消費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吸收符號及被符號吸收的過程”。⑥符號消費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人們將目光聚焦於物品的符號上,關注的只是物品符號所帶來的社會地位感和虛榮心的滿足,物品的符號又構成新的能指序列之中並進入無限的延異,人們的生存也就只有在這種符號序列之中組織。

  人的社會表現為一種符號關係社會,符號成為了維繫人的交往的必備中介。人際關係就成為人與符號的關係,甚至符號與符號的關係。在符號所塑造的社會化世界裡,以往的人人彼此信任改變了,由於符號關係的確立,人與人之間被強大的符號系統隔離了,人們與其選擇信任他人,還不如選擇信任符號更具真實感。“人們隔著符號,帶著距離在消費中交流,並在激情與眩暈地構建著的符號系統中產生安全感。背靠符號信任,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在消費社會中,並無可避免地強化了消費社會的符號關係結構。”⑦

  自我危機。在某個時期,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自我的相對穩定是每個人存在的基本要求,這種相對的穩定是個體各種社會身份的基點和依託。現實中,自我為了適應社會身份的變化的壓力也會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或異位也要求在一定範圍。但是,一旦自我的相對穩定受到強大的危險或壓力,變化的幅度和範圍增大並變得無法把握,自我就變得痛苦、焦躁不安。精神分析學家萊恩認為:“個體可以將自己經驗為真實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在通常的環境中,他與周圍世界有著明顯的區別,因而他的身份和意志自由也都毫無問題;他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實在性,以及內在的價值;他具有空間上的擴張性;最後,他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他既然降生於世,就決定要走向死亡。要是這樣,個體就獲得了存在性安全感堅固的核心。”⑧如此,一個擁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身處於自我的生活世界,能夠依賴自身與現實之間穩固的聯絡,而得到對自我的身份的確認,也就能夠實現自我的生存價值。

  馬克思曾憧憬:“工業社會的這種發展將給社會提供足夠的產品,以滿足全體成員的需要”,在此基礎上,“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的心願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因此就使我成為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⑨的確,理想的自我選擇享受身份的充分能力,只有在理想社會才能實現,反之,只有在自我享有充分自由的身份選擇權的社會,才能實現自我的充足性。

  但在當代消費化社會中,符號表意過分複雜、氾濫,不是讓人身份自由,而是要求人採用的身份過多,過於異己,從而形成了自我的危機。20世紀30年代,雅斯貝爾斯看到20世紀人類的精神狀況的變化,以及由這一變化所引發的精神問題的緊迫性:“同這些時代的人相比,今天的人們失去了家園,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他們生存在一個只不過是由歷史決定的、變化著的狀況之中。存在的基礎彷彿已被打碎。”⑩現代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身份被文化的複雜的、多樣的表意活動所脅迫,自我的穩定性被不斷的打破以致身份集合難以進行自我建構,這種建構力的喪失繼而將自我拋入焦慮的深淵,無可拯救。

  娛樂至死。美國人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電視傳媒文化取代了傳統文字文化,即使是非娛樂性的資訊也被包裝成娛樂形式,一切都成了好玩的表演,嚴肅問題被打破被娛樂化。今天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加令人思索:相對於波茲曼的嚴肅問題娛樂化,我們的問題是娛樂問題嚴肅化,這種嚴肅不是對問題本身的嚴肅,而是一切為了娛樂,一切依賴娛樂,娛樂成了拯救經濟發展的救命稻草。但娛樂涉及符號的另外一個方面,即載體與意義的間距或者衍義。娛樂就是當下的快樂的當即實現,並不指向任何意義,娛樂就是娛樂本身,除了娛樂再無其他說明,娛樂不再需要接收者的理解或無限衍義。藝術也能給人帶來愉悅,但那不是娛樂,藝術的文字具有意義價值,可以進行意義的無限衍義。娛樂的文字隨著娛樂的結束也就失去了任何價值,因此娛樂是符號當即的崩解消融,是能指和所指的同時呈現,當然也同時結束。

  生存的焦慮。人所創造的符號寄託了人類深度的道德象徵性和情感價值,人在社會實踐當中使用符號,符號是人蔘與各種社會活動的基本中介,人與符號須臾不分。但在當前社會中,人與物、符號的相互關係發生了變化:人與物、符號走向分離甚至對立,人所創造的符號成為異己力量,人與符號的緊密互動聯絡逐步鬆動、分離,符號遠離了人。這種變化有愈演愈烈之勢,隨著符號系統性越來越強,規律性越來越大,符號文化系統越來越趨於獨立於它的創造者,最終成為人的異在者限制人。人與自己的所創造的符號相分離,也就是人與自己的創造物相互淡漠化甚至抵制化,這種人與符號分離進而對人產生壓制的狀況就是人的符號異化現象。作為人的創作物的符號系統越來越龐大複雜,人卻原來越失去主體性,並越來越被符號所支配,難以抗拒符號力量,而逐漸失去創造者的支配地位。

  現代社會中,符號世界加速擴張,人們日益感到被巨大的力量所控制,越來越找不到主體地位,越來越被虛無化。日常生活中,人們藉助符號便利了生活,規範了行為程式和各種社會活動,但是一旦人與符號間的關係出現錯位,符號獲得高於人的力量之時,人就變的無所適從茫茫然。獲得巨大力量的符號按照自己的邏輯不斷展開:刺激購買慾望的商品廣告、攜帶意識形態的政治宣傳標語、極富吸引力的公共產所的塗鴉等無不顯示著符號世界的擴張與人類生活空間的後退與被侵遭遇;社會流行時尚、不斷更新的話語體系、各種時髦服飾等主導著日常生活世界;人被各種有符號系統支配的社會機構所控制。人所面對的是一種強大的控制的力量,這種力量越來越強大,人越來越渺小。

  在這種符號巨人面前,人所做的只有隨波追流,他雖然活著,但卻沒有存在感。人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卻不得不忍受符號帶來的各種壓抑和束縛,不得不在符號確定的框架下循規蹈矩,不得不遠離人的本真世界,終其一生。人成為了符號人,人的存在就表現為一種符號的自我形式。現在,主體精神的張揚、個體精神的發揮與歸屬已被符號所構制的系統所支配,人與符號成為一體。

  ***作者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案“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和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案“符號與異化”的階段成果,專案編號:2015BKS001、2015-GH-319***

  【註釋】

  ①[德]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38頁。

  ②[德]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62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93頁。

  ④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頁,第37頁。

  ⑤⑥[法]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杜,2000年,第3頁,第2頁。

  ⑦周慧之:“符號信任:消費社會的關係維持”,《社會》,2002年第7期,第22~23頁。

  ⑧[英]R.D.萊恩:《分裂的自我―對健全與瘋狂的生存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31頁。

  ⑩[德]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