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怎麼形成的

  科學家表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的。?小編在此整理了人類的形成,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類的形成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髮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係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瞭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科學家表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的。根據最新研究,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對一個追溯到2.9億年前的頭骨進行的再次分析顯示,它是現代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早期成員,這意味著頜口動物包括數萬種健在的從魚到鳥在內的脊椎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人等。棘魚屬存在於最早的鯊魚和硬骨魚類開始各自進化前的時期,這個血統最終延續到人類生命中。科學家已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發現棘魚屬化石。和其他棘鯊相比,它相對較大,足有1英尺***約合0.3米***長,它們有鰓,而不是牙齒,長著一雙大眼睛,以浮游生物為食。

  頜的出現在脊椎動物發展史上是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在生存鬥爭中,食物是決定動物能否生存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解剖學和古生物學不但證明了頜是由鰓弓變來的,而且還能確切指出是由那對鰓弓變來的。因為雖然鰓弓的形狀相同,但支配每對鰓弓的神經是不同的,例如頭甲魚具有10對正常鰓弓,其中最前面的兩對為三叉神經支配,第3對為顏面神經支配,第4對為舌咽神經支配,第5對以後各對鰓弓均由迷走神經支配。而在魚類通常有5對正常鰓弓,其中前面的一對為舌咽神經支配,後面的其餘4對由迷走神經支配。而支配頜和舌弓的神經恰巧分別是三叉神經和顏面神經。這個事實不是也證明了頜是鰓弓變位、變形改造成功的嗎?事實上解剖學證明同魚類一樣,所有有頜脊椎動物的頜都是由三叉神經支配的。例如患有三叉神經痛的病人,有時牙齒並無毛病,但卻會感覺牙齒部位疼痛,原因就是因為頜部的神經屬於三叉神經。於此可見所有有頜脊椎動物的頜都是由三叉神經支配的鰓弓改造成功的,或者按照頭甲魚的情況,更確切地說,是由三叉神經所支配的兩對鰓弓中的後一對鰓弓發展來的。頜的來源的一致性,也正說明有頜脊椎動物有著同一起源。

  人類的起源地點

  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於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於人類的搖籃隨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於各洲。

  歐洲

  歐洲,特別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開啟地圖一看,歐洲佈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地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於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闢爾當人”的***喧囂一時***闢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將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頜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臺。

  北京人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著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頜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號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適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產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型別被排斥到散佈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型別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製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蹟。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於當時他人微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型別,並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湧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東非地區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製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裡搜尋了20多年,終於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

  進入70年代,世界範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型別,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並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並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瞭解自身起源的奧祕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別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係,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致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鑑於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產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於非洲大量湧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複雜圖景終於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