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怎麼學習高中歷史課程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政治學科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教學改革研究的深入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與政治學科整合勢在必行。?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複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練習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5題選擇題佔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做練習,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的就不會是令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暢通無阻的大橋了。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瞭如指掌。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事件的經過只須記重大事件。

  歷史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平日課前預習、上課留心聽講、課後溫習,堅持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多寫、多做試題;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隨著綜合科目的高考改革,高中歷史教學也在經歷著一場變革。很多學生苦於找不到一種理想的學習方法而煩惱,甚至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結合高一歷史新教材的教改實踐,借鑑有關專家的理論和經驗,對高一新生如何學好歷史,談三點粗淺的體會。

  學習高中歷史課程方法:觀念轉變,早作準備

  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中考在去年才考歷史,而且作為綜合科來考,初中課時安排少,許多學校又缺乏專業教師,歷史在有的學校形同虛設。學生初上高中後,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願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屬新編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歷史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和高考改革帶來的結果。緣於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漸紮實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新教材,是擺在每一個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學習高中歷史課程方法: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新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中國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後,有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必須的。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②注重知識的聯絡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佔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絡。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絡,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高中歷史課程方法: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並不等於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係明瞭、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給章節以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路,隨時可呼叫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第三,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高一學生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瞭然於胸。當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為他們指明瞭一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