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拳的介紹

  鱉拳是根據鱉的爬行、游水、吸水、扒沙、維窩、駁水、衝浪、進退、臥等動作而創編的一種象形拳術。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鱉拳的基本資訊

  中文名稱:鱉拳

  動 作:快慢有節

  類 別:象形拳術

  功 能:有益健康,增強腿部力量,健腰等

  

  鱉拳是根據鱉的爬行、游水、吸水、扒沙、維窩、駁水、衝浪、進退、臥等動作而創編的一種象形拳術。主要由扒、維、駁手、擺手、拐腳、躥跳、掃腿、翻臥、絞腿等;其手法有合手、駁手、擺手、拍手、扒手、摟扒手、壓手、推手、插手等;腿法有截、拐、合、擺、蹬、掃;步法有維步、拐步、擺步、歪步等,演練此拳時要身體放鬆、自然,頭頸部要時伸時縮,動作要快連貫,快慢有節,起伏轉折,手眼相隨,要精神,活潑,用內勁,發爆力,勁貫於四梢節,下盤腿功要穩。演練此功有益健康,增強腿部力量,健腰,防治肩病,健身,方身自衛。

  中國傳統拳術有哪些

  1、通背拳

  也稱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

  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是很牽強。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亦稱“老祁派”。祁傳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

  “二十四式通臂”和“兩翼通臂”流傳於河北、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飛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

  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五行通背拳傳說由清末一韓姓道士所傳,分金門、木門、水門、火門、土門五個階段逐步練習,土門是最高階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動作而著稱。伸臂動作要力由背發,通過肩、肘、以達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協調,用力伸展,並非單純地伸臂。

  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通背拳說來更加突出而已。

  通背拳的另一特點是能以較高的姿勢迅速而巧妙地出擊,在練功防技術前要練很多柔軟功。

  通背拳與一般拳法比較,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斬首等。劈掛通備拳主要有勾摟手、摔掌、撩陰掌、點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衝中拳、扣衝中拳、石猴訣拳、猿猴訣拳等。通背拳的勁力,以“縮小軟綿巧,冷彈脆快硬”十字為主。其套路有“小連環”、“大連環”、“拆拳”、“五馬奔槽”、“六路總手”以及“十二連環拳”。

  手法有“摔、拍穿、劈、鑽”。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鑽。

  通背拳的器械內容,以及祁氏所傳的棍、單刀、雙刀、槍、劍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兩翼通臂”則以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傳世,併兼習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

  2、蛇拳

  蛇拳因模仿蛇的動作而得名。有關蛇形的拳術,類別很多,如形意拳有以蛇形為動作的拳路。少林拳有以蛇形為主的蛇拳。南拳有以蛇形掌為主的蛇形拳。也有以模擬蛇的各種運動形象結合技擊的象形拳類。

  傳統蛇拳的動作開合得宜,剛柔相濟,以柔為主,柔中有剛。上體要求鬆柔,下肢則要靈活,做到步活而樁實。蛇拳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在實戰時則要求:身要顫,步要轉,二手忽閃神要戰。圈繞步,步偕身,用指搶喉快為準。龍戲珠,掌插肋,勿手啄人勿頂擊。腳尖點,虎爪進,急來緩應巧柔還。發勁時,同時還發聲,以聲助勢。

  傳統蛇拳的套路主要由神蛇煉月、金蛇陸起、蛇蟠天真、白蛇吐信、風蛇繞樹、率蛇盤石、毒蛇噴沫、騰蛇走霧、角蛇應尾等形象化動作組成。蛇拳以蛇形掌為主要手型。以穿、插、按、劈、鑽、壓、擺、挑為主要掌法。以崩、鑽、按、衝、橫、劈、勾為主要拳法。以半馬步、跪步、丁步、獨立步、弓步和麒麟步為主要步型。

  3、連環綿掌

  中國拳術之一,簡稱綿掌。手法以掌為主,運轉舒展如綿,動作連而不斷,掌法執行成環。勁力要求內蓄剛勁,外現綿柔,爆發時如迅雷不及掩耳。綿掌分3路。以一路綿掌為基礎,二路、三路是一路的發展與變化。

  另有“連環拳”3路。一、二路又稱二郎拳,特點是內柔外剛,以爆發勁為主。三路又稱白猿拳,介於綿掌與二郎拳之間,是剛柔兼備、拳腳並重的拳路。器械練習有刀、槍、棍、劍,風格與綿掌一致。綿掌的器械以槍法為主,保持了一整套傳統練習方法,如“抖大杆子”、“劃大杆子”、扎大槍***一百單八槍***、對戰大槍、花槍、對花槍等。尤其是六路“連環大槍”和“小六合槍”,既可作為基礎訓練單練,又可按套路中的“招式”對練。

  “十三太保功”是連環綿掌的基本功,分蹲式、站式、臥式3段,共13個動作,要求外形動作與內體運氣相統一,不僅可以強筋壯骨,為進一步提高打下基礎,並具有氣功特點,對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醫治效果。連環綿掌的起源無文字可考,清末傳於河北省河間縣羅姓家族中,後來逐漸傳入城市。近年來,綿掌主要流傳於河北、河南一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專案。

  4、猴拳

  中國拳術之一,以模仿猴子的各種動作而得名。據記載,中國早在西漢時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漢長信少府檀長清曾在一個盛大宴會上表演獼猴舞。

  猴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術風格,但基本要領卻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22個字:剛、柔、輕、靈、綿、巧、躲、閃、神、束、抓、甩、採、切、刁、拿、扣、頂、纏、蹬、踹、彈。前10個字指的是整個動作的神態,中間8個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後4個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其動作內容既要模仿猴子機靈、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術的技擊特點,如出洞、窺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拼搶、藏桃、蹲坐、吃桃、喜樂、驚竄、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統一的猴拳動作。有的套路還編進一些跌、撲、滾、翻動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輕、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如聳肩、縮頸、圓背、束身、彎肘、垂腕、曲膝等。意真是要做到神似,表現猴子的精神。法密是方法要緊密連貫,有起伏,有節奏。步輕是步子輕巧迅速。身活是身子靈活。

  5、華拳

  中國拳術之一。拳家講究“三華貫一”,“三華”是指精、氣、神,華拳因而得名。華拳的內容有徒手、器械、單練、對練。

  1~12路華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術套路。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鬥動作,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律組成。經常練華拳,能訓練人的格鬥技能,對人體各部肌肉的發展、關節的靈活、韌帶的伸張和強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樞神經的協調機能有良好作用。華拳有下列7個特點:

  ①形體工整。勢式要求齊正、勻稱、嚴整。

  ②遒勁有力。動作勢式講究運用“撐、拔、張、展、鉤、扣、翹、相、蹦、頂、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體”***軀幹、上肢、下肢***要骨梗強壯,雄健渾厚。

  ③心動形隨。強調心志的內在作用,認為內外合才能勁力遒健,動有意向,因之運動時總是“心在勢前,勢居心後”。

  ④陰陽分清。強調矛盾的雙方要相輔相成,認為只有使“陰陽二氣”協調起來,才能產生“神”的功用,因之對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對立因素,在運動中十分注意掌握。

  ⑤勢勢連貫。練法上強調“連綿相屬,氣脈不斷”。所謂“連”,是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和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線起來,使之勢勢相連,貫串一氣。

  ⑥動迅靜定。華拳有招有勢,“勢為守,屬陰,主靜。招為攻,屬陽,主動”。拳法要“動如奔獺,靜如潛魚”,“進如風雨,退若山嶽”,動迅靜定,有節有序。

  ⑦善調氣息。重視呼吸調節,其法有“提、託、聚、沉”4種。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高動作或做騰空跳躍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靜止性動作出現時,運用“託”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時,則運用“沉”法。這些調節呼吸的方法,隨著動作的變化自然地運用,而不是故意做作。